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近日,国务院发文,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77条试点措施。消息一出,引发关注。
自2013年设立以来,作为全国首个省级自贸试验区的上海,不断试点迭代,一批批经验做法从这里走向全国,37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过半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成为“高产田”。
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一年多的试点试验,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也走出了一条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国务院发文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77条试点举措。
此次复制推广的77条举措,涵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改革、“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风险防控等7个方面,呈现出几个“更加”:
一是更加注重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如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
二是更加突出数字领域的管理创新,如聚焦企业诉求最高频的行业,制定金融、贸易、航运三个领域的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
三是更加强调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如通过提高电子化采购水平优化采购流程,提升政府采购程序的透明度、公平性,稳步与国际接轨。
就在国务院发文要求复制推广77条措施之际,全国首个针对化妆品产业的海关支持措施,在上海奉贤区“东方美谷”落地。这套量身定制的政策组合拳包括优化检验流程、创新监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条条举措皆针对行业痛点、产业堵点、企业难点。
这也显现了改革创新的一种契合与趋势——创新精度不仅有普适性政策,还有产业定制化方案。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出口口岸。今年1至5月,上海口岸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进出口总值达253.2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外贸总值的35.6%。奉贤区“东方美谷”则是上海化妆品产业的重镇,集聚上海超三分之一的化妆品企业,产业规模近千亿元。2024年,奉贤区化妆品领域完成产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13.7%。不过,部分企业仍在呼吁“通关速度”匹配“出货速度”。
解放日报报道全国首个化妆品产业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东方美谷。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实践,一直贯穿两条主线:一方面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参照国际经贸规则条款进行本土化改造;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数字贸易、绿色认证等新兴贸易领域输出“中国方案”。这种双向互动的开放逻辑,在本次化妆品产业新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既借鉴国际上的进口化妆品原料分类监管理念,又创新推出适应中国产业阶段的监管模式,如简化专业展会参展化妆品入境手续,支持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创新已从单纯的“便利化工具”升格为“核心竞争力”。此次落地“东方美谷”的海关政策中,把对眉笔、眼线笔等小规格出口化妆品的检测,从成品阶段前移到原料或半成品环节,真正出口时的抽样检测被压缩到只需做一些微生物项目,企业可节省1/3的成品抽样量,每个被抽中批次从申报到放行的时间也可节省90%以上。可谓“小改动”拨动“大收益”。
回到复制推广。虽然国务院已经发文,但从过往情况看,复制推广告中还存在部分创新措施遭遇“玻璃门”“旋转门”现象。比如,区域创新与全国推广的时滞效应,从“上海经验”扩展到“全国方案”耗时数年;数字贸易领域的新形式、新课题呼唤智慧监管方案。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建立“创新-评估-迭代”的动态机制,需要在适应国际贸易新规则中不断调整优化。对于把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的自贸试验区而言,只有将制度创新本身也视为需要不断迭代的“产品”,才能保持持续生命力。
上海自贸区77项制度创新的全国推广,特别是“东方美谷”化妆品产业新政的落地,揭示了制度型开放的底层逻辑:以制度创新激活产业动能,以制度型开放重塑竞争优势。当更多“首单”“首例”从上海走向全国,当各个产业、各个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涓涓细流汇成集成创新的江河湖海,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才能江河奔涌。
这或许正是上海自贸区十多年探索的宝贵经验——以产业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释放发展红利。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