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 中国减灾 2018,7

“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在各种减灾措施中,教育和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措施之一。从1991年以来的“国际减灾日”主题来看,减灾教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减灾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儿童从灾害易损性角度看属于弱势群体,需要社会予以关注,保障其接受减灾教育、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权利。文章尝试从理论层梳理分析,从操作层提出对儿童减灾教育的建议,并进行了研究反思。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是有史以来、被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中国政府于1992年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并于1992年4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2005年以来,国际减灾教育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在2006年,世界减灾大会(WCDR)报告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正在开展减灾教育,其中,墨西哥、罗马尼亚和新西兰的学校减灾教育是由法律强制实施。
儿童权利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体现,简要的说,一是修建更结实的校舍或通过开展“校安工程”加固来确保建筑物质量,以及提高儿童防灾素养来保护儿童的安全;二是让儿童能有机会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如参加科普宣传、减灾教育志愿者活动,辐射公众与社会。
保护儿童的面对灾害时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通过学习一定的灾害知识、防灾减灾技能、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态度后,当灾害来临时,临危不惧,儿童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保护自己的生命。从某种程度来说,减灾教育是可以救命的。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受灾事件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据估计,到2030年,预计每年会有1.75亿名儿童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研究者提出:减灾教育应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脆弱性。一方面,儿童、老人及残疾人是灾害易损群体,应该被重视并予以关注;另外一方面,经济落后地区,住房及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也需要较多关注。
保护儿童减灾教育的参与权。灾害意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学校教育是重要的减灾教育实施场所,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儿童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喜欢新事物、爱好学习,具有生机与活力,应利用契机、积极推动儿童减灾教育,提高其防灾素养,辐射家庭与社会,从而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标。现实中,家长对儿童的安全也十分关注,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赴科研机构、教育类场馆参观体验学习等活动,或亲子阅读等活动过程中提升防灾素养。
此外,减灾教育可以壮大社会公益救灾力量,提高灾害救援效率。邻国日本推广“自助为主,互助为辅,公助为补”就值得我们借鉴,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技能后,除了自救、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互助,在最短的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据相关报道,唐山大地震存活者主要依靠自救互救而存活。
同时,减灾教育的开展也是为了增强社会力量的造血功能,2018年后,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也使得全民关注防灾减灾工作,减灾教育培育大量的灾害救助社会工作者,使这项工作后继有人。
救助儿童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了“儿童与气候变化”同盟, 基于项目前期调查研究起草了一份儿童宪章,该《宪章》是为提升人们关于开展以儿童为中心的减灾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倡导政府、资助方和机构加强对儿童的保护,进一步利用已有资源和知识来提升减灾工作和应对气候变化。
《宪章》根据咨询中儿童提出减灾工作的重点,按照不同领域归纳为三个方面。1)学校必须安全,学生的教育不能中断;社区基础设施必须安全,救援和重建工作必须有助于降低未来的风险。2)儿童保护必须作为灾难前、灾难中和灾难后的重点工作。3)儿童有参与和获取信息的权利;减轻灾害风险工作必须覆盖最脆弱的群体。
日本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的防灾意识较高,社会较为关注儿童防灾意识的培养。2012年8月1日,在日本和歌山县召开了“儿童防灾会议”,号召参会者为防灾减灾出谋划策。来自当地的中学生以及“3·11地震”等受灾区的中学生们一起参加了会议。孩子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深入的小组讨论后,发布防灾宣言,是为《和歌山儿童防灾宣言》。

1、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阻止的,但它们的影响可以通过合作和事前准备来减少。
2、免受灾害影响是一项基本人权。
3、我们都要对减灾工作负责。
4、防灾意识和有效的灾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5、从我们过去的灾害经历、传统知识和相关研究中获取信息,并与全世界分享这些知识是很重要的。
6、保护我们的环境对于预防和减少全球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7、减灾教育对于减少人类伤亡,减轻财产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以及帮助受影响的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8、减灾教育须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内外的所有儿童都有均等机会接受减灾教育。
9、每个人都应该被赋予减灾的权利,尤其是儿童、老人和残疾人。
10、灾害应急响应理应是可获得的,且有效的。
11、灾后恢复和重建是必不可少的,人们恢复正常生活,重建他们的社区以更好地准备。
12、为减少灾害的影响,政府应提供保护性基础设施,如堤防、海啸预警系统和应急避难场所。
13、一个和平、安全的世界对所有人都很重要。
14、我们亚洲青年呼吁我们的政府、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社区和全世界的青年接受我们的宣言,并与我们携手合作,为减灾准备和教育建议开展行动。

减灾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构成,学校减灾教育应该首先发展,因为学生可以向家庭和社会传播灾害知识、防灾减灾能力、以及防灾素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在新时期必须构建起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减灾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配合,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公众教育为外缘,立足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减灾教育。
儿童减灾教育理论的构建有两种缘起:一种是源于本土的自觉;二是国际比较之后的移植。也就是所谓的自主创新与国外移植,理论构建既要具有国际观瞻,又要具有本土情怀。研究应该不断深入,不应该停留在介绍式、呼吁式研究层面。建议开展年度防灾素养检测等评价措施评估减灾教育效果、推进儿童减灾教育。
无论是从防灾专门法律还是从教育法维度都应该将减灾教育纳入法律体系,强制确保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如果专门立法的可能性较小的话,可以考虑列入法律中的一个条目,其中需要对课程、学时、实施、评价、经费支持等提出要求,从法律与政策层面保障其实施执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口号与作秀表演。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要从“长效”、“机制”两个关键词上来理解、把握。目前,从灾害管理部门来看,基层防灾减灾科普业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普宣传教育体系尚需构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内容亟待研究,以此来确保长效机制的构建。从学校教育部门来看,教育更为系统和正规,更容易形成长效机制。构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好的形式与做法,但更重要的是从顶层设计上加以考虑,如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内容、平台与形式、人员及资金配套等方面。
一、需要整合力量,各单位要形成合力,分工协作,应急管理部门应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建议设立区域中心或网络协作区域中心(分省划片)的形式开展科普作品的开发设计工作,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以优质科普作品惠及儿童及广大公众。
二、加强研究工作,减灾教育平台建设与内容开发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与年龄特点,不仅要关注科技维度,还要关注社会维度,做好科普教育研究工作。同时,提高专业人员在宣教机构的比例,基于研究开发儿童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
三、值得一提的是,减灾教育作为社会力量参与较多的领域,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实现准入门槛,如实施科普师资培训认证制度,解决教学科学性的问题,保障儿童权益。同时,还需要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四、最后,需要创新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方法,实现从科学到科普。增加参与体验等环节,提高受众参与程度,如开展隐患排查、绘制防灾地图等环节,以确保活动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儿童可自主绘制社区防灾地图,不同地区应选择不同的应急避难场所,其根据距离、交通等因素绘制,确保公民能在最短时间到达避难场所。
我国是自然灾害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公民的灾害意识淡薄,防灾素养不高,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认识灾害,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防灾、减灾、备灾和救灾,这不利于国家整体安全观的构建。汶川8级地震后,国家更加重视减灾教育,中央提出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实施情形却不尽如人意。新时代,“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指引我们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不断实现关口前移。
随全球变暖,灾害风险等议题广受关注,全社会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新时代,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灾害管理,不断提高危机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如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等方式,这些都可以彰显大国力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减灾教育领域,建议开展国际交往合作,可以在地震遗址地或防灾减灾教育馆的展示、保护、教育的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研究、国际交往功能;也可以通过举办参与式活动、竞赛、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输出中华优秀防灾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日趋严重,公民灾害意识、防灾素养有待提高,毋庸讳言,减灾教育是一个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不能过度强调和突显教育的功能,过度神化与夸大了减灾教育在整体防灾减灾系统中的角色与地位。笔者认为,就地震应急避险来说:“逃生有方法、知识无定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急避险方法,公众伏而待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实现应急避险”,防震减灾主要还是靠房子要盖结实,不能仅仅期望依靠减灾教育来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事实上,减灾教育只是众多防灾减灾所作努力中的一环,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科技、法律政策制度、建筑质量、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合。
我们应该明白,减灾教育有所“能”,也有所“不能”。但是“房子结实”与否,减灾教育所营造的安全文化都十分重要,我们需要不断地从灾害中吸取教训!助力儿童防灾素养、社会韧性不断提升。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赋予儿童接受与参与减灾教育的权利,减轻灾害风险,保障儿童平安与健康,实现社会永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