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区精神卫生中心开设了“心灵驿站”。在近几年的治疗中,患者年龄呈现年轻化。结合儿少特点,杜昊医生带领团队及时调整了治疗模式:先是倾听陪同孩子来看病的家长的介绍,了解患儿的基础情况;然后让家长回避,单独对孩子进行询问,掌握孩子的真实想法;最后根据孩子反映的问题,再对家长进行沟通指导。期间,医生们通过会谈的方式与孩子深入交流,了解其成长轨迹中偏离的部分,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各类影响因子,如出生情况、性格因素、成长环境、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生活事件、社会评价等等。
通过沟通,医生们会发现孩子原生家庭的问题,从而开展家庭治疗。很多时候,父母都会习惯性地把所有目光投向孩子,仿佛只有他(或她)才是病人。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去暴露自己的心理障碍,他们更多地是选择去压抑、掩饰和合理化这些问题。如果把孩子比喻成花,那么父母就是育花人。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培育出健康的花朵。除去先天的遗传因素外,孩子的个性养成来自后天的生活环境。关爱孩子、善待孩子、尊重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必修课。
杜昊医生向我介绍了几个成功的治疗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医生们在做家庭访谈时,把焦点放到了整个家庭上,去关注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去思考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不和谐的原生家庭关系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长期的不安全感会导致恐慌与应激,从而引起负面情绪。
杜昊医生指出,儿童的抑郁症状不同于成人,他们通常不会持久且直接表达悲伤情绪,所以一般不轻易暴露,但一旦暴露就一定要引起重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不愿承认孩子有问题,认为:“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但事实是时代进步了,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冲击他们稚嫩的心灵。同时,日常的学习中孩子们没有喘息的时间,周一至周五在校学习,双休日又多被父母送去补习班,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疲劳会加重心理状态的失衡。加之不能建立同伴关系,许多的不快乐只能被积郁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心理状态愈加失调。所以孩子间的同伴功能也很重要,是安全感的充实剂。
在杜昊医生团队救助的孩子中,有部分因厌学离开学校,居家已久,不愿再回到学校;有的缺少家庭的关爱,深陷抑郁的情绪;有的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勇气,存在社交障碍。为了给孩子树立重返课堂的信心,医生们引导孩子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发他们的动手热情,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令杜昊医生欣慰的是,在他们志愿者医生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不少孩子成功回到了学校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