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产出一枚电芯,缺陷率低至十亿分之一;将鱼内脏“点废成金”,为渔民开辟增收新路径;挖掘弃采茶价值,为宁德白茶产业注入新活力……
在宁德,有这样一支强大的“智囊团”,历经十年深耕,已在新能源、新材料、机电制造、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
8月27至28日,由福建省人社厅主办、宁德市人社局承办的“中央省级媒体走进博士后站点(宁德站)”主题采访活动在宁德开展。采访团先后走访了宁德时代、富发水产、亚南电机集团、福鼎闽威实业、品品香等重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在站博士后代表面对面交流,深入探寻“智囊团”的创新实践密码。
解锁“双冠王”领跑密码
幕后“智慧大脑”锻造发展“强引擎”
一秒产出一枚电芯,缺陷率仅十亿分之一;全球每3辆电动车中。就有1辆车的电池出自这里;发布单体能量密度达500Wh/kg的凝聚态电池,开启载人航空电动化的全新场景…… 走进宁德时代,一组组数据尽显其创新硬实力。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领域的“双冠王”,宁德时代的领跑“密码”藏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智慧大脑”中。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22282.jpg" alt="" />
(媒体采访团走进宁德时代)
“以产学研用结合模式聚焦行业痛点,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和社会效益的快速转化。”宁德时代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欧阳楚英表示,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推动理论研究和产业难题互促互进,通过校企双导师机制,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制备、电池热失控防控等领域,培养出了许多高层次专业人才。
截至2024年末,宁德时代在站博士后累计产出已授权专利83项,申请中专利204项,发表论文13篇,为企业新能源技术突破提供了核心支撑。
这一成效,正是宁德以博士后平台锻造产业 “强引擎”的缩影。目前,宁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占比达50%,集聚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依托电化学储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1C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宁德精准培育创新生态,推动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聚焦产业转型需求
技术革新推动“老树发新芽”
宁德博士后科研平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博士后答题”的协同机制,也驱动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亚南电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配合依托企业构建‘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发展,并联合高校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氢能装备等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助力新能源产业链升级。”亚南电机技术总监林玉祥接受采访时表示,亚南电机从低噪音机组的研发与生产,到氢能燃料电池项目被列入863计划并通过验收,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密切合作。目前,该公司已初步形成燃料电池产业战略布局,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22172.jpg" alt="" />
(媒体采访团走进亚南科技)
针对电机电器等传统产业,宁德博士后科研平台聚焦产业转型需求,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动力,通过技术革新推动“老树发新芽”。全市传统产业领域的博士后站点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项、市级科技奖15项,博士后团队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楝子花开石首来”
一条大黄鱼游出富民产业链
“楝子花开石首来”,南宋诗词中的“石首”(大黄鱼),如今已是宁德的富民产业名片。
作为“中国大黄鱼之都”,2024年,宁德大黄鱼产量达21.5万吨,占全国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博士后科研团队的坚守与创新。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22972.jpg" alt="" />
(媒体采访团走进富发水产)
“大黄鱼病害的流行,给大黄鱼养殖业造成极大损失,严重打击了渔民和养殖企业的信心,阻碍了大黄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博后站在站博士乔莹聚焦大黄鱼常见的“白点病”开展致病机制研究。
乔莹及其科研团队研发强保护性抗原疫苗等防治药物,降低大黄鱼“白点病”病害死亡率,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当渔民不再为大黄鱼病害愁,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不止水产,宁德博士后力量正多点发力乡村振兴:今年2月设立的闽威实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攻关海水鱼副产物高值化技术,计划从鱼鳞、鱼骨中提取胶原蛋白肽,开发功能性食品及美容保健品;从鱼内脏中精炼高纯度鱼油及活性脂质,转化为高端水产饲料添加剂,通过“变废为宝”的技术转化,致力于为养殖户开辟副产物原料供应新收益渠道。
同样新设立不久的品品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积极探索传统茶产业向大健康领域延伸的路径。目前科研团队研究以白茶抗蓝光损伤活性为突破口,针对弃采茶、加工副产物及低经济价值白茶产品,通过挖掘其健康功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望为宁德白茶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点。
目前,宁德已在乡村振兴领域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创新实践基地5家,覆盖茶叶、水产等特色产业。博士后团队从种植养殖技术改良、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为“土特产”注入科技动能,推动产业链升级、农民增收。
女博士后占比近25%
宁德全面赋能女性科研人才
在宁德“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中,女性科研力量正加速崛起。目前,宁德全市在站女博士后共10人,占总数近25%,成为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蓝图”走向“生产线价值”的重要力量。
为支持女性科研人才发展,宁德新能源科技博士后站点针对性推出专项政策,包括女性科研基金、职业规划导师制和灵活工作安排,全面赋能女性科研人才。
“借助科研工作站提供的横向课题资源,我参与了多项与国内头部高校合作的联合项目,这不仅为我获取前沿技术信息打开了窗口,更有机会深入实际应用场景开展探索与实践,积累下宝贵的实战经验。”宁德时代在站女博士后邓亚茜坦言,这些经历,让她对科研工作充满了更多期待与信心。
精准布局打造科创高地
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博士后科研成果已成为推动宁德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迭代、乡村振兴提速的重要引擎。”宁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成彬接受采访时表示,宁德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锚定发展方向,精准布局博士后科创平台,打造科创高地:一方面,推动政府、高校、龙头企业协同发力,聚焦“卡脖子”领域,把博士后站点建设纳入产业创新布局,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博士后答题”的协同机制,建立以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产业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完善“1+3+N”人才政策体系,打破学术与产业壁垒,让博士后既能深度参与宁德产业创新实践,又能在成果落地中实现价值。
截至目前,宁德全市共建成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累计招收博士79人。博士后团队聚焦关键技术攻关,获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7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23项,累计发表论文58篇,授权发明专利286项,制定行业及企业标准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