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毒蛇

   日期:2025-08-07    作者:wic0q 移动:http://gzxfg.cs-ej.cn/mobile/quote/215.html

从陕北粗犷的荒漠、黄土高原,关中肥沃的平原、湿地到陕南巍峨的秦岭山脉,陕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身披鳞甲的蛇类家族亦以陕西为家,约有35种蛇分布在陕西,其中包括通过拟态剧毒蛇保护自己,被誉为“披着狼皮的羊”的秦皇锦蛇;食螺蛇科在亚洲的“遗珠”——宁陕线形蛇;身怀两种毒液系统,“攻防兼备”的虎斑颈槽蛇。

在这35种蛇中,有8种拥有剧烈的毒性,它们是蝰科的白头蝰、华北蝮、短尾蝮、秦岭蝮、菜花原矛头蝮,台湾烙铁头,水游蛇科的虎斑颈槽蛇与眼镜蛇科的环纹华珊瑚蛇。白头蝰行踪隐秘、不易在野外遇见,台湾烙铁头与环纹华珊瑚蛇为难得一见的边缘分布物种,因此本文仅展开讨论剩下的5种种群数量较大并易于人们产生接触的毒蛇。

华北蝮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蒙古国

陕西分布: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以及宝鸡凤翔、铜川

华北蝮体型硕大,成体体长可达80厘米,体背底色多为褐色,有两行深褐色近圆形斑(两行有时会连在一起),偏好海拔更高的栖息地。华北蝮主要以田鼠、蜥蜴、鸟类等小型猎物为食,其毒液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咬人除局部水肿外还会引发恶心、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严重神经毒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短尾蝮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方;朝鲜、韩国

陕西分布: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山区,在陕北及陕南主要见于低海拔栖息地

短尾蝮是我国咬伤人数最多的毒蛇,陕西各地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蝮蛇咬伤大多拜它所赐。极强的适应性使短尾蝮不仅在河滨湿地、山区丘陵生生不息,还能在城乡周边出入自如,不少被咬伤者都是清晨干农活、捡拾柴火时被蛇“一口吻住”。成年短尾蝮一般能长到40-60厘米,少数能达到70厘米以上,其色斑呈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变异,陕西所产个体的背部多为褐色底色,有两行较规则的深褐色圆形斑,两行圆斑之间呈橙色。短尾蝮主要以蛙类、蜥蜴与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其毒液展现出混合毒性,可引发局部水肿、组织坏死、凝血异常、肾衰竭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秦岭蝮

分布范围:陕西特有种,见于秦岭中高海拔山地

秦岭蝮为陕西特有物种,虽然分布狭窄,但在秦岭中高海拔地区合适生境的种群数量并不少,很多游客在太白山、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都拍到过慵懒晒太阳的它们。成年秦岭蝮体长40-60厘米,背部一般为黄色底色,布有规则或不规则排列的红色横斑。秦岭蝮主要以蛙类、蜥蜴与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早期对小鼠的研究显示其毒液为“毒性较小的混合毒”,秦岭蝮毒液对人的效果、危险性至今缺乏权威文献报道,亟待后续研究。

菜花原矛头蝮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

陕西分布:秦岭中高海拔山地

菜花原矛头蝮又称“菜花烙铁头”,广布于我国西南山地,最北可达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秦岭的菜花原矛头蝮与秦岭蝮类似,都偏好中高海拔的石堆环境,但栖息的海拔一般较秦岭蝮略低。菜花原矛头蝮体型较长,能达到一米以上,体态则纤细许多。菜花原矛头蝮的色斑呈现出极强的地理变异,秦岭的种群背部多为绿底色,点缀红、黑斑点,十分美丽。菜花原矛头蝮以鸟类、蜥蜴、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其毒液有较强的凝血毒性,咬人可引发局部肿胀、凝血异常与急性肾损伤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虎斑颈槽蛇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方;俄罗斯、朝鲜、韩国

陕西分布: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山区;主要见于河滨湿地等自然水体周围

虎斑颈槽蛇与短尾蝮有类似的广泛分布,但前者因食蛙的习性,其栖息地一般与水体连接更紧密。成年虎斑颈槽蛇的体长能达到80厘米以上,通身底色多为绿色,身体前半部分,尤其是接近头颈的部分排布着鲜艳的红黑相间花纹,“虎斑”也因此得名。颈背中间的两列鳞片间形成一道沟槽,藏有一套被称为“颈腺”的器官。虎斑颈槽蛇通过捕食蟾蜍来提取蟾蜍毒液,并经过复杂的生理活动将其转化为自身毒液,储存在颈部沟槽之中。虎斑颈槽蛇的颈腺毒液进入人眼可能引发强烈不适,宠物误舔甚至可能被毒死。

虎斑颈槽蛇曾被普遍视为“无毒蛇”或“微毒蛇”,即便其在日本的近亲,日本虎斑颈槽蛇致多人被咬后中毒身亡,仍有不少人认为虎斑颈槽蛇毒性其实很弱,中毒者只是因为对蛇毒“过敏”。

事实上,虎斑颈槽蛇上颌有发达的毒腺,可分泌强烈的凝血毒素,一旦成功注射毒液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异常,甚至有生命危险。只因其牙齿无沟无管,不像眼镜蛇科、蝰科的典型毒蛇一样拥有发达的毒液输送系统,只能依靠咬伤后毒液缓慢渗入伤口注毒,所以大多数被咬者都不会中毒,自然也没有症状。且虎斑颈槽蛇的口腔毒腺完全独立于颈腺,即使是从未吃过蟾蜍的人工饲养个体也有剧毒。如不幸被虎斑颈槽蛇咬伤,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该快速就医。

虽然毒蛇拥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的毒液,但它们是地球村不可或缺的成员,在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在郊外奔走,如果能看好脚下的路,不去“脸探草丛”,不把手伸向视线不可及的地方,不要主动打蛇,就能有效规避绝大多数的毒蛇咬伤。 乔梓宸/文/图 栏目策划/宁峰

分享主题:《陕西的毒蛇》

分享人:乔梓宸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动物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蛇类凝血毒素的功能与演化。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参与翻译蛇类科普书《蛇类博物馆》。曾深入陕西、四川、澳洲等地调查研究两栖爬行动物。

华商报它世界自然学校

公益分享会活动招募

时间:8月3日19:00

地点:西安曲江创意谷E座3楼华商报它世界自然学校

报名方式:微信小程序“华商报它世界自然科普”,限定50人

是否收费:公益活动免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