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白马山上的“名师课堂”:隆回公益夏令营的特色育人密码
2025-09-01IP属地 湖北2

作者:袁吉松

七月的隆回白马山,松涛裹挟山风漫过坡岗,为酷暑送来阵阵清凉。山上的军旅营地,一群身着纯白学习服的少年穿梭其间,他们纯朴稚嫩的笑容,为这片灵秀山水再添一抹亮色。多功能教室里,知名歌手杨玲平、阳清华正带领孩子们合唱《美丽罗洪》,歌声清亮——隆回“强军魂、展口才、传文脉”口才艺术夏令营,在这天正式开营。这场集结32位名师名家、开设19门特色课程的公益教育盛宴,正以“名家引路+精神铸魂”的独特方式,在61名少年心中播撒成长的种子。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1/14254317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19门课的“星光矩阵”:每堂课都有“大咖”点亮

夏令营的课程表,恰似一本摊开的百科全书,19门课程背后,是32位名师倾囊相授的热忱。在这里,每节课都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

朗诵课上,隆回“第一名嘴”龚小平院长逐字拆解《沁园春·长沙》的韵律,“‘指点江山’四字,要如袁吉六先生批改文稿般,重若千钧”;

演讲课中,县演讲家协会主席胡昌龙独创的“自信三步法”,让曾不敢抬头说话的袁文浩,两周后便能站在台上从容讲述《袁吉六先生教给我的三个秘籍》;

主持课上,全国演讲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良胤教孩子们“用眼神与观众握手”,12岁的魏雨嘉已能独立主持晚会;

声乐课里,杨玲平、阳清华将《游击队歌》的激昂与《春溪河》的温婉,化作“呼吸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快速掌握演唱精髓;

即兴写作课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杨旦萍的“111621作文法”备受追捧。她以家长送来的大西瓜为引子引导口头作文,孩子们从起初的一两句话,到后来的出口成段、妙语连珠,课堂上掌声与笑声交织,不少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杨老师的作文法太管用了!”

科普课俨然“追星现场”,探月工程科学家谢更新院士手持《月球上的第一片绿叶》,将“魏源睁眼看世界”的精神与深空探测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山区孩子的梦想,一样能抵达月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1/14254454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楹联课上,黎祜银老师带孩子们赏析袁吉六、魏源的妙联,还赠以《隆回诗联》,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田扎根生长;

法治课与诗词课由龚刚老师“一肩挑”,他将《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文藏进袁吉六的诗词里:“‘读书先立品’,正是最好的法治启蒙”;

书法课上,罗静老师的《书法(写字)训练》读本让学员爱不释手,他以“笔墨传情”寄语:“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

美术课上,回楚佳老师以“以画说话”“画说家乡”为主题,用“三部曲”层层递进,引学员走进国画的瑰丽世界;

语言课上,特级教师廖敦燕倡导“绿色语文、语文生活化”:“语文首先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

新闻课上,名记者胡德积以《早安隆回》的激昂旋律开篇,讲授“做优秀小记者”专题,既播下新闻的种子,更让“传文脉”有了鲜活载体;

军事课上,廖凯军等教官将队列训练与“袁吉六先生苦读”的故事相融:“站军姿时想想先生寒冬夜读的执着,便不觉得累了”;

还有心理课肖梨老师的“情绪树洞”、卫生课刘勇烽老师的“健康小课堂”、阅读课袁园和陈霖的经典赏读……19门课环环相扣,织就“素养提升+文化浸润”的育人闭环。

更动人的是“超配”的师生比。1:2的比例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专属指导:助教曾彬彬为低龄学员准备“故事卡片”,杨旦萍老师将袁吉六的诗歌、故事与学先贤演讲稿编成教材,让文化传承披上艺术素养的华彩外衣。“要让每个孩子都领略先贤文化的魅力,做先贤文化的传承人。”

“六立”铸魂与梦想引路:从“有用的人”到精神传承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1/14254458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军旅营地多功能教室的屏幕上,研究院理事长袁吉松的《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课件正播放着。这位从15岁参加工作成长为知名律师、仲裁员的理事长,以“砸破铁饭碗转型”“借路灯啃课本”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提炼出“六立”人生目标——“立德、立志、立善、立学、立业、立功”的成长密码。

课堂上,他让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下“未来想成为的人”。学员彭奕凡写道:“我要成为一束光,照亮身边的世界。”她还说:“理事长说‘起点低不可怕,怕的是停止生长’,我记住了。”

在热烈的期待中,清华、北大录取的周睿风、张森、欧阳翔三位隆回籍学子走进夏令营,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经验分享。他们通过书信与现场交流,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长感悟娓娓道来。 面对孩子们的踊跃提问,欧阳翔耐心解答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制定合理的计划,专注学习时不受外界干扰,休息时尽情放松。”张森针对英语学习给出建议:“坚持每日背单词,结合阅读提升语感。”周睿风分享应对难题的心态调整:“不要害怕难题,把它当成提升自己的机会。”

10岁的刘横江认真地把学长们说的重点记在笔记本上,心中暗暗立下考清华北大的志向。在这场交流中,清北学子用自身经历为孩子们点亮了梦想的灯塔,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之路充满信心。

“邹博士,我总怕说错话怎么办?”面对学员怯生生的提问,邹博士笑着回应:“别怕,我小时候第一次上台演讲,声音也发颤。但只要想着‘我说的是心里话’,勇气自然就来了。”他现场传授“深呼吸三秒法”,孩子们轮流练习,活动室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吸声。课后,不少学员围着他要签名,10岁的刘子玉掷地有声:“我也要成为能说会做的人。”

县政协原副主席、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夏亦中的励志课,一开课便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火焰。他以《好口才胜过百万兵》为题,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历坦言:“袁吉六先生用笔墨影响时代,你们能用口才点亮人生。”

县政协主席奉锡样从魏源“睁眼看世界”的先驱精神,讲到袁吉六桃李天下育英才;从滩头年画的千年墨香,到花瑶风情的绚丽多姿,再到金银花产业的蓬勃生机,将五张文化名片化作生动故事:“魏源故居的青石板,还留着先生思索的脚印;滩头年画的油墨,仍在绘就家乡的底色,这些都是隆回人的‘传家宝’。”有孩子听完,在笔记本上认真画下简易“文化名片图谱”,眼神里满是对家乡的全新认知。

“强军魂”淬炼成钢:在磨砺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1/14254513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天未破晓,军旅营地的操场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每日军事晨练,是夏令营学员的“必修课”。队列训练中,教官喊着口令,孩子们身姿笔挺,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步伐一致、口号震天,时间观念与自律意识在一次次立正、稍息中悄然强化。体能锻炼时,绕着营地奔跑的身影,即便气喘吁吁也极少有人放弃,少年们的耐力与韧性被一点点打磨出来。纪律规范学习里,“令行禁止”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化作听从指挥、坚守秩序的行动自觉。

整理内务教学,同样是“强军魂”教育的生动注脚。叠“豆腐块”被子时,孩子们仔细抚平褶皱,反复调整棱角,在追求规整的过程中,学会了耐心与细致;物品分类归置,让杂乱的生活空间变得井井有条,也培养了做事的条理性;个人卫生管理,从牙刷摆放角度到衣物晾晒顺序,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独立生活能力的进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通过叠被子、整衣物、搞清洁这些日常实践,逐步内化为独立品格与责任意识,学员们的自理能力大幅提升。

军体拳训练的操场上,拳脚生风。出拳、踢腿、格挡,每个动作都刚劲有力。一遍又一遍的练习,酸痛感弥漫全身,却没人喊苦喊累。这套拳术,既强健了体魄,更磨炼了意志。教官讲述的军人故事,像火种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家国情怀:“军人在边疆守护国土,就像袁吉六先生以学识传薪火,都是为了守护更珍贵的东西。”14岁的杨同文练拳时眼神格外坚定,他在日记中写道:“军体拳打出的是力量,更是担当,我要像军人一样,守护家乡、守护国家。”

从队列行进的整齐步伐,到内务整理的细致严谨,再到军体拳的虎虎生风,“强军魂”教育融入夏令营日常。少年们在磨砺中,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将家国情怀深植心底,让“强军报国”的种子,在白马山的夏日里,与成长的希望一同拔节生长。

成长的“双向奔赴”:从“不敢说”到“我能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1/1425456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闭营汇报演出上,罗洪镇中学的罗炳辉在情景剧《袁吉六亲闯考场》中扮演袁吉六的学生,他有模有样、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而20天前,这个男孩还因胆小不敢做自我介绍,让妈妈忧心不已。这样的蜕变,在许多学员身上悄然发生。

99%的学员能背出袁吉六的六个故事,8岁的罗安荣甚至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先生“执卷苦读”的神态;所有孩子都会唱《美丽罗洪》,从长沙来的廖柯宇说:“这首歌让我读懂了隆回的美”;95%的学员完成“学习袁吉六”主题演讲,字里行间满是“要做文化传承大使”的坚定。

当袁吉松、杨旦萍夫妇看着孩子们用“六立”目标规划未来,看着夏亦中主席的励志课点燃少年梦想,他们深知,这场由研究院出资17万多元(大部分由袁吉松夫妻俩承担)、另军旅营地减免10余万元、家长自发赞助1.2万元的公益夏令营,早已超越“课程培训”的意义。正如院长龚小平在结营致辞中所说:“19门课教的是技能,‘六立’目标铸的是灵魂。当名师的星光遇见少年的梦想,便能照亮魏源故里的文脉长河。”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1/14254577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