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目前,有60家非上市人身险机构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据《险企高参》统计,60家机构去年保险业务收入约7633.73亿元,同比增长约4.79%。其中,前十家机构的收入合计约4757.88亿元,占比超过六成。前十家中的六家为合资机构。
60家非上市人身险企2025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约293.45亿元,同比增长234.84%。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已超去年全年247亿元的净利润。
同时,2025年上半年有38家人身险机构实现盈利,比去年同期盈利机构数量增加11家。今年上半年,有21家机构为亏损,亏损机构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9家。此外,有14家机构实现扭亏为盈,另有5家由盈转亏。
《险企高参》根据各保司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偿付能力报告统计,60家非上市人身险机构合计保险业务收入约7633.73亿元,同比增长约4.79%。其中,32家机构正增长。27家机构负增长(国寿养老不适用)。
保险业务收入前十名机构合计约4757.88亿元,占到合计收入的62.33%。在这其中,仅泰康人寿和中邮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超过千亿。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排名中,泰康人寿以1309.73亿元位居榜首,中邮人寿以1180.72亿元紧随其后位列第二。信泰人寿以357.25亿元获得季军,建信人寿以338.03亿元位列第四,工银安盛以334.71亿元排名第五。农银人寿以326.11亿元居于第六位,招商信诺以256.5亿元排名第七,中意人寿以236.11亿元位列第八,中美联泰以222.5亿元取得第九名,中宏人寿以196.22亿元位居第十。
从机构“身份”来看,中邮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为“银行系”险企;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意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中宏人寿为合资机构。
在“TOP10”之后,保险业务收入呈现明显阶梯分布,中信保诚以188.56亿元领跑榜单第11位,中银三星、利安人寿分别以186.45亿元和176.26亿元位居12-13名。长城人寿、中英人寿以154.01亿与142.68亿元分列14-15位,交银人寿、幸福人寿、泰康养老则占据16-18名,保费收入集中在140.85亿至133.26亿元区间。榜单中段企业竞争胶着,在103.12亿收入的招商仁和人寿之后,保险业务收入均不过百亿。排在第30名的恒安标准人寿至排名33位的国联人寿收入差不足8亿元,而排名最后五位的华汇人寿零保费垫底,随后是恒安标准养老0.28亿元、三峡人寿2.62亿元、小康人寿4.56亿元、新华养老7.97亿元。
从增速及保费排名情况来看,似乎蕴含着不小的变数,泰康人寿虽蝉联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保费榜首,但相较去年同期有些许下滑,在此背景下,中邮人寿保费同期涨幅12.07%。
建信人寿以22.88%的增长跃升至第四位,农银人寿则以24.20%的增速从第七晋升第六。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凭借50.20%的高速增长实现排名跃升,从去年同期的十五名跨入前十行列;中英人寿30.82%的保费增长速度使其排名提升至第十五。在逆风阵营中,工银安盛受同业追赶影响虽保持8.83%增长但仍下降一位至第五,利安人寿和幸福人寿因负增长分别跌落三位。中荷人寿以36.48%的超高速增长首次跻身二十强,而光大永明人寿则因增速收窄退至第十八位。整体市场呈现强者恒强与黑马突围并存的态势,规模险企与高成长性公司差距逐步拉大。
排名前二十至四十的寿险公司中,英大人寿以21位排名同比下降2位,保险业务收入下滑4.37%;民生人寿凭借1位升幅超越3家公司,排名第23位,但是其同比增长率却为-4.69%。东吴人寿排名下滑2位至25位,保险业务收入萎缩10.86%,而华泰人寿上升1位至26位,保持着9.50%的稳健增长。北京人寿表现抢眼,伴随24.44%的增速,从37位跃升5席至32位;复星以6位升幅来到第38位,31.10%的增速成为最大助力。中华联合人寿遭遇最大滑坡,业务收缩27.94%致使其排名暴跌5位至40名;横琴人寿虽保住了34位的行业地位,但其业务同比下滑22.86%。
继续向后,去年排在第38位的北大方正人寿,因保费负增长5.20%下滑至41名,国宝人寿维持42位但增速收窄至-4.61%。信美相互以-15.54%的较大跌幅连降4位至43名,华贵人寿以-17.15%的增速微降1位至44名。东方嘉富人寿异军突起,凭借24.18%的高增长由48位攀升至45名,鼎诚人寿则以-1.57%的微幅调整上升1位至46名。国民养老遭遇-38.93%的滑坡从45位跌至47名,而原50位的德华安顾依靠9.31%增长升2位至48名。和泰人寿以40.02%增长助其从53位跃升至49名,大家养老则由51位小幅上升至50位。长生人寿以-40.77%断崖式下跌,从46位骤降5级至51名,君龙人寿同样下滑5位至54名。海保人寿、新华养老及恒安标准养老分别以不同增幅保持稳定上升,而华汇人寿成为唯一零保费机构继续垫底。
净利润方面,2025年上半年60家机构净利润合计达293.45亿元,同比增长234.84%。从机构数量上看,2025年上半年有38家机构实现盈利,21家机构亏损(信泰人寿无数据),而2024年同期则有29家机构实现盈利,30家机构为亏损,整体态势向好。
2025年上半年前十家净利润合计约280.34亿元,占比约95%的利润。其中,泰康人寿以159.98亿元位居榜首;中邮人寿以51.77亿元紧随其后;工银安盛和中意人寿分别以12.04亿元和10.94亿元位列第三、第四;中信保诚10.26亿元、英大人寿7.98亿元、农银人寿7.43亿元分列第五至第七位;在之后由国寿养老7.04亿元、中英人寿6.81亿元、交银人寿6.09亿元构成第八至第十位。
在“TOP10”之后,净利润呈现明显分化,建信人寿以5.65亿元净利润排在第十一位,国泰4.80亿元、泰康养老4.22亿元及幸福人寿4.13亿元形成第二梯队,弘康人寿3.58亿元与民生人寿3.57亿元紧随其后。招商信诺贡献2.86亿元净利润,光大永明人寿和中荷人寿均实现2.77亿元,招商仁和2.32亿元、君龙人寿2.27亿元、中宏人寿2.22亿元以及国民养老2.04亿元构成腰部阵营。恒安标准人寿1.81亿元、安联人寿1.67亿元、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1.61亿元、小康人寿1.59亿元和北京人寿1.50亿元稳定发展,华泰人寿1.17亿元、长城人寿0.92亿元、国富人寿0.82亿元渐次递减,华贵人寿0.35亿元、复星联合健康0.33亿元、东方嘉富人寿0.33亿元、财信吉祥人寿0.19亿元、东吴人寿0.15亿元、利安人寿0.14亿元及信美相互0.06亿元形成长尾序列。
亏损阵营中,新华养老以亏损0.06亿元成为亏损最小企业,恒安标准养老亏损0.08亿元紧随其后。华汇人寿、国宝人寿和瑞泰人寿分别亏损0.22亿元、0.32亿元和0.79亿元;德华安顾与汇丰人寿各亏损0.91亿元,大家养老、海保人寿亏损额度达0.94亿元和0.95亿元。三峡人寿以1.16亿元亏损额,和泰人寿、复星保德信分别亏损1.76亿元和1.84亿元。长生人寿亏损2.20亿元,同方全球人寿与鼎诚人寿亏损2.22亿元、2.27亿元;国联人寿亏损2.36亿元,中华联合人寿亏损2.84亿元。北大方正以3.24亿元亏损额,爱心人寿亏损3.84亿元,中银三星亏损5.43亿元居倒数第二,横琴人寿则以8.39亿元亏损额成为2025上半年亏损最大企业。
净利润增速上,有18家机构维持正增长,而且多家险企增速超过三位数。北京人寿以838.27%的净利润同比增幅领跑同业,幸福人寿以489.47%增速紧随其后。中宏人寿与恒安标准人寿分别实现343.71%和284.40%的高速增长,泰康人寿则以164.55%的增幅延续强势表现。小康人寿152.88%、光大永明人寿132.00%以及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101.15%的净利润增幅均突破三位数。
与此同时,也有22家机构净利润呈现同比下滑态势,其中华汇人寿微降0.43%,鼎诚人寿下降4.71%,建信人寿跌幅5.66%。安联人寿、中邮人寿分别录得6.22%和9.01%的负增长,新华养老净利润减少11.15%,三峡人寿与复星保德信分别收缩13.47%和14.50%。利安人寿以15.85%的降幅进入深度调整,国民养老、交银人寿、中英人寿同比跌幅分别达到20.08%、21.57%和22.58%。民生人寿三成净利润蒸发,农银人寿降幅扩大至33.73%,信美相互下跌40.84%。长城人寿锐减63.04%形成分水岭,其后国联人寿巨亏125.15%,横琴人寿缩水139.02%,同方全球人寿暴跌161.13%,瑞泰人寿与长生人寿分别下探162.56%和631.77%。最严峻的是爱心人寿,其净利润以2032.21%的断崖式下滑成为降幅最高机构。
另有14家机构扭亏为盈,包括中信保诚、英大人寿、陆家嘴国泰、泰康养老、弘康人寿、中荷人寿、君龙人寿、华泰人寿、国富人寿、华贵人寿、复星联合健康、东方嘉富人寿、财信吉祥人寿、东吴人寿;5家机构由盈转亏,包括国宝人寿、德华安顾、汇丰人寿、和泰人寿、中银三星人寿。
值得注意的是,人身险机构净利润表现受新会计准则、债券及权益市场波动、业务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排名波动、单个机构的涨势浮动属正常现象。
来源:险企高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