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关税大限的最后一天,美国和韩国谈成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美韩已达成“全面完整的贸易协议”,随后韩国总统李在明确认这一消息,称该协议为对美出口营造有利环境。
对于这一结果,外界并不意外,毕竟日本、欧盟都跪了,韩国焉有不跪之理?根据协议,韩国承诺向美国注入3500亿美元投资,并采购1000亿美元能源产品,总计4500亿美元。另外,韩国市场全面对美开放,包括汽车、卡车、农产品。
李在明将在未来两周内到访白宫
作为交换,美国将对韩关税从威胁中的25%降至15%。特朗普还透露,李在明将在未来两周内前往白宫,举行双边会谈。这是李在明上任以来,首次外出访问,届时将公布协议具体内容。
全套内容看下来,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韩国政府用不菲的价格,只换来了一张李在明通往白宫的入场券。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美国给韩国的条件,比日本和欧盟都苛刻。据悉,2024年,欧盟27国GDP合计19.41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日本GDP约为4.28万亿美元,韩国GDP约1.86万亿美元。
而美国给欧盟的额度是6000亿美元,日本是5500亿美元。韩国却高达450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五年财政预算的五分之一。到底谁最惨,一目了然。
其次,韩国在核心产业上做出了巨大让步。这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是造船基金,名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实则将韩国现代重工等头部企业的技术能力引流至美国,另外2000亿是半导体投资,而这将继续强化美国在芯片领域的主导权。
韩国要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
虽然韩国成功守住了大米和牛肉市场的底线,但还是不得不开放汽车、农产品等其他市场。届时必将给韩国本土农业和小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加剧内部经济失衡。
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韩国将和美国深度绑定。试问,若美方要求韩国调转枪口,李在明政府变还是不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内部不断出现要求日韩等盟友明确表态,是否愿意牵制中国,特朗普政府不希望出现“骑墙外交”的态度。
先是日本,被美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追问,一旦台海冲突爆发,将扮演何种角色。之后是韩国,并且已经付诸实际行动,最近美韩启动了“调整驻韩美军角色、责任”的协商,而这背后同样是美国认为,韩国应承担更多防务费以牵制中国。
话又说回来,韩国付出了这么多,支柱产业基本被美国挖空,特朗普是否还会要李在明政府在军费分摊上大出血呢?完全有这个可能,作为一名精明的商人总统,丁是丁卯是卯,贸易归贸易,军费归军费。只是不知道,韩国这次被宰狠了,是否还会再一次妥协。
特朗普给盟友税率在15%-25%
从目前来看,特朗普给盟友国的税率,基本都是15%-25%,并要求大规模赴美投资,只有巴西,获得了50%的超高税率,但这也引发一个疑问,仅欧盟和日本承诺的对美投资已达1.1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23年GDP的4.2%。如此规模的投资涌入,美国能吃得下吗?
还有能源产品,欧盟承诺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这要求美国日均增加410万桶原油当量供应,然而美国2024年日均出口仅850万桶,一旦欧盟开足马力,美国能供得上吗?至于芯片厂、电动汽车厂等制造业,美国本土有那么多劳动力吗?
基于这些情况,特朗普政府谈下来的贸易协议,看似庞大,实则问题多多,基本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只不过是特朗普本人非常擅长利用舆论造势,将这些包装一下,营造出一种“强人谈判艺术”和“巨大成功”的印象,巩固被贸易冲击的基本盘。
美国赢不了关税战
过往教训表明,贸易战给美国经济的增长与就业带来的正面微乎其微。关税成本全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而且实际完成度往往大打折扣。3年后再换一任总统上台,又是一个政策。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话用在特朗普政府身上最恰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