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手,以一纸《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宣告我国食品标签迈入数字化新阶段——预包装食品可以通过数字标签展示配料来源、营养成分等信息,要求标示清晰、醒目、易读。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我们日常购买的除了生鲜等,绝大部分食品都是预包装食品。所谓“数字标签”,简单来说就是食品的“电子身份证”,通常在食品包装上以二维码形式存在。
从传统的纸面标签到如今的数字标签,这场“改头换面”级别的重大升级,其矛头实则直指“找不到、看不清、读不懂”的食品标签乱象。
过去,靠纸面标签,消费者很难一眼看清。字体小、信息杂、概念多,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
有人说,买食品像“考眼力”:配料表小得需要放大镜,保质期印得模糊不清。更糟糕的是,商家还爱玩“文字游戏”:饮料打着“0糖”旗号,却藏着三四种代糖;零食标榜“高蛋白”,实际每袋含量微乎其微;调味品“无添加”,结果只是换了个名字的添加剂……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超六成消费者看不懂食品标签,超过四成消费者觉得“标签里有坑”。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在一定程度上,标签乱象构成了对消费者最基础的知情权的侵蚀。
为解决这一痛点,数字标签来了。2023年,我国食品标签数字化试点项目启动,为国人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消费者只需掏出手机,轻轻扫描二维码,整个“信息宝库”便被和盘托出——
其中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家标准强制要求的硬性信息(如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还可以扩展到配料来源、生产工艺、产地溯源、食用方法建议,乃至更深度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特性说明,甚至“可听、可看、可放大”,真正让标签“活”起来。

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两年时间里,我国使用数字标签的阵容加速扩张。但在实际应用中,数字标签的合规性及监管有待进一步明确。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在9月8日联合发布公告,正是为了给数字标签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加细化的指引。
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以到期日的形式标示,消费者无需自行计算保质期;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数字标签中,今年3月发布的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同样适用。

当然,也有人质疑:没了实体标签版面限制,数字标签会不会成为虚假宣传滋生的温床?答案是否定的。
与纸面标签一样,数字标签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的国标强制标示规定,必须真实、清晰。而且,数字标签不能篡改,如果企业要修改相关内容,要进行记录。这些要求都确保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可追溯。

在数字标签领域,山东的探索值得被看见。青岛奶粉“一瓶一码”,让家长一看扫码结果就安心;济南熟食数字追溯,打破了“买来吃却不知来路”的尴尬;潍坊校园餐“明厨亮灶+食品码”,把孩子每天吃的饭菜全程曝光给家长……各地实践证明,信息透明是最好的“定心丸”,数据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管。
在推广进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字标签不是点缀,而是食品安全的新战场。监管部门要敢于亮剑,对“伪概念”“假宣传”零容忍;企业要摒弃侥幸心理,少些套路,多些真诚;消费者也要敢于监督,扫码不是“噱头”,而是权利。
食品安全没有商量余地。食品标签并非不良商家的“遮羞布”,而是消费者触手可及的放大镜。唯有把每一行字都写给消费者看清楚,才能真正让“入口的安全”落到实处。
此外,数字标签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数字能力。目前,蒙牛、鲁花、百事、飞鹤、三元、康师傅、星巴克、双汇、光明等企业积极响应,已有涵盖乳制品、粮油、焙烤食品、肉制品、饮料等大宗食品类别的超千款食品应用数字标签。但考虑到不同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存在差异,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需要加强指导,引领中小企业逐步探索数字化转型。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