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沧州市举行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2025-08-19IP属地 湖北1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19/10180261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8月13日,沧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之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旱碱麦产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2025年,全市夏收旱碱麦184.98万亩,单产289.5公斤,总产53.5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全程实录如下:

主持人:沧州市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和新闻发布科 官学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出席沧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举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7场,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王九生先生,市财政局财政预算保障中心主任白子维女士,向大家介绍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请王九生调研员进行发布。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王九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旱碱麦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沧州农业农村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旱碱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我市盐碱地是典型的滨海盐碱地,盐碱耕地408.58万亩,占全省盐碱耕地的71.65%,占全市耕地的35.61%,其中轻度盐碱耕地337.23万亩,涉及渤海新区黄骅市等运河以东7个县(市)。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作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重要指示。两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盐碱地治理与改造方面主要开展以下3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治站位,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成立市级工作专班,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会,研究推进落实。制发《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2024-2030年)》等文件,确定建设重点,明确治理模式。二是强化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耕地地力。中央投资2亿元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落地渤海新区黄骅市,建设进度已达90%以上;总投资15.57亿元的16个盐碱地水利项目,已完成13.5亿元,今年将全面完工;中央投资1亿元、总投资19.5亿元的青县旱碱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达到249.7万亩。三是强化分级利用,增加盐碱地利用效益。轻度盐碱地以种植旱碱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中度盐碱地推广苜蓿旱作与“5+2”粮草轮作技术,“雨养旱作”苜蓿干草亩产700-1000公斤,亩均纯收益1000元左右。

在旱碱麦产业链发展方面主要开展以下3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科技赋能,推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搭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4个科研平台,建成旱碱麦育种、种植、推广、加工4个体系,2025年,全市夏收旱碱麦184.98万亩,单产289.5公斤,总产53.5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研发的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盐碱水多营养层级绿色高效混养技术等5项成果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二是强化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引导培育市级以上旱碱麦特色产品龙头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成立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组建7支科研团队,创新旱碱麦关键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20余款,26个旱碱麦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三是强化品牌打造推广,提升旱碱麦产业影响力。成立品牌运营公司和品牌管理协会,统筹推进特色品牌管理运营,先后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参加展会或举办专场推介10余次。“沧州旱碱麦”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农展馆成功发布,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稳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夯实农业发展根基。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支持,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坚实保障。大力推广农机深松耕技术,构建鼠道构筑技术模式,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盐碱耕地质量等级,让更多盐碱地变为“丰产田”。二是深化旱碱麦产业发展,激发产业升级活力。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科技赋能,加强龙头引领,推动政研银企联动,突出发展旱碱麦品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切实促进旱碱麦产业升级。三是拓展宣传推介渠道,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通过在重要展会设立展区、在人流密集处投放广告、开设线上旗舰店等方式,全方位拓展宣传推介渠道。精心摄制宣传片,生动展示旱碱麦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对接京津冀市场,投放便利车,举办节日展销品鉴等活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品牌传播与销售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旱碱麦产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沧州市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旱碱麦产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沧州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九生调研员的介绍,下面请白子维主任进行发布。

沧州市财政局财政预算保障中心主任  白子维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关注、关心与支持。下面,我就财政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就盐碱地综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两年来,沧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全市“三件大事”之一,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沧州市财政局始终坚持以政领财,做到“财随政走、政令财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支持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

一、积极落实我市支持举措

为推进我市盐碱地综合治理,市财政局出台了《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多方位、全链条支持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在一般公共预算中,设立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对相关新增贷款,给予30%的利息补贴;支持旱碱麦深加工,对扩能改造按不超过新增产值的5%予以奖励等。遵循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理念,支持沧州本土旱碱麦种业发展,安排资金支持渤海粮仓种业和沧州农科院立足种业创新,加快盐碱地植物生物育种创新,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品种支撑。

二、充分用好财政部试点资金政策

沧州市财政局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向上跑办,常态化赴省进京,向省财政厅、财政部沟通汇报工作,了解政策动向。2024年4月下旬,我市成功争取到渤海新区黄骅市被列为财政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试点资金2亿元。渤海新区黄骅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范围为2个乡镇8个村,共有盐碱耕地面积2.596万亩,其中轻度盐碱耕地2.152万亩,中度盐碱耕地0.4198万亩,重度盐碱耕地0.0242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土壤改良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等。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资金2亿元和地方配套资金500万元(包括县级资金500万元),竣工交付时限为2025年10月。

截至目前,工程建设进度达90%。其中田块整治工程、地下智能节水渗灌及排水系统工程已全部完成,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工程及农田输配电工程进度均在顺利施工中。为保证项目高质高效完工,财政部门全力做好项目跟进和资金拨付工作,截至目前,已拨付项目工程款共计10275.49万元,其中上级资金共拨付10255.49万元,占上级下达资金的51%。新完工标段(子项目)已报资金申请,目前正在加快审核,近期将再拨付资金3000万元。在财政资金的强力保障下,项目进展扎实顺利,预计可提前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全力保障国家基地建设

经市委、市政府与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多次协商,我市成功落地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保障我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的建设。会同市科技局、市农林科学院梳理盐碱地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建设投资情况,明确投资方案。今年以来,市级财政已拨付市农林科学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基地专项资金2471万元,拨付市农林科学院绿色农产品全国技术中心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重大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设备购置和日常运行,助力盐碱地特色产业创新基地集聚科技力量、聚焦盐碱地特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盐碱地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解决我市盐碱地特色产业科研人员较少、产业链条短、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沧州市盐碱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在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下,财政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未来一个时期,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是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优化支持方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强旱碱麦产业发展后劲,为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做出更多财政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九生调研员和白子维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媒体。

网易新闻:在上级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我市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设进展可谓是又快又好,请问试点建设为沧州带来了哪些有益成果?

主持人:请白子维主任回答。

沧州市财政局财政预算保障中心主任  白子维:

在上级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下,截至2025年7月,黄骅市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工程建设与资金支付进度均达90%。

依托试点,全市新建和提升碱地高标准农田22万亩,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占盐碱耕地比重由56%升至61%,高于全省耕地高标准农田占比(59%)2个百分点。同步实施的16个水利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占总投资15.57亿元的80.3%)。

基础设施改善直接带动产能提升:2025年夏收旱碱麦184.98万亩,平均亩产289.5公斤,较2024年(260.0公斤/亩)提高29.5公斤,增幅11.3%;总产53.55万吨,较2024年(40.22万吨)增加13.33万吨,增幅33.1%。新增排渠及暗管排盐系统有效降低耕层盐分,为年内秋播旱碱麦扩至200万亩以上提供了地力支撑。

主持人:请继续提问。

河北日报:刚才发布中提到了强化旱碱麦品牌打造,能否详细介绍下我市旱碱麦有哪些突出优势?

主持人:请王九生调研员回答。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王九生:

沧州市旱碱麦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优势突出且特色鲜明,在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环境独特出品质。沧州滨海盐碱区“既碱又旱”的特殊环境,结合“雨养旱作”种植模式和沧麦、捷麦等优良品种,为旱碱麦生长提供了独特条件。在这种盐碱、干旱的逆境下,旱碱麦自身的应激机制被激活,通过高效调节细胞渗透压来吸收水分养分,显著促进了脯氨酸、谷氨酸、可溶性糖等关键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积累。这为旱碱麦卓越的内在品质奠定了不可复制的自然基础。

二是品种优良抗逆强。旱碱麦的核心优势源于其自身优异的抗逆性。作为耐盐碱的优良品种,它根系发达,抗旱能力突出,抗旱指数达1.1,耐盐性等级在2级以上,能有效克服盐碱干旱的挑战。同时,其抗寒性强,等级2级以上,越冬死亡率低于2%,确保了安全越冬。此外,对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强,有效保障了在盐碱地上的稳定丰产。

三是营养丰富风味佳。旱碱麦的卓越品质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生长过程中充分吸收盐碱地中的钾、钙、镁等矿物质,在籽粒中形成天然独特的营养物质,赋予其面粉标志性的咸甜交织香气,尤其在高温烘焙时风味更为浓郁迷人。更为突出的是,沧州旱碱麦富含生物碱(含量是普通小麦的2倍以上)、酚类、膳食纤维等特色次生代谢物和功能性成分。这些物质的协同作用,不仅造就了其非凡的口感风味,也提升了其营养价值和健康属性,使其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主持人:谢谢两位发布人的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