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原来法律史这么有趣,竟比小说还精彩!
2025-08-06IP属地 湖北0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果你觉得法律就是枯燥的条文和尘封的卷宗,总是令人昏昏欲睡,那么这几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它们以全新角度剖析不同时空中的法制史,将法律与文化有机融合。从四大名著到莎翁剧作,从世界名画到爆款影视,它们从法条中打捞出鲜活的历史现场,精妙绝伦的法律智慧,从不同视角,带你探索法律史中那些最有趣生动的部分。


《木兰无名,缇萦无踪:法律史视野下的女性悲喜》

本书是一部关注古代女性命运的法制史、文化史读物。书中从法律史角度对具有代表性的救父故事中的女性及其遭遇进行评析,聚焦以木兰和缇萦为典型的女性,关注她们拯救亲人时遭遇的险境,尤其是那些法律层面的困境与昙花一现的绝处逢生,呈现了故事中充满智慧、胆识的女性形象。然而,这些故事中的女性,除了被贴上美德标签以供教化之外,或在史籍中没有明确的姓名,或是故事没有完整的记载,沉默的背后,她们的思想和去向、抗争和个性,都不被提起和看见。书中通过分析历史叙事中的这些或消失或隐身的女性命运,勾勒出一段拼图式的古代女性史。

图片

《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

本书立足法律史视野,由中外代表性艺术画作、文学小说切入,挖掘表象背后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展现古今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法律制度的演变。通过鉴赏名画《拾穗者》,比较分析了古今中西福利救济制度的不同历史渊源与走向;结合莎士比亚《量罪记》中的未婚通奸情节,探讨了中西传统社会对强奸罪、通奸罪的认定及司法实践;由《西游记》中的相关细节出发,回顾古代历朝婚姻、孝道、官阶等礼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对复仇、盗抢等民事、刑事案件的律法约定。全书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

图片

《 故事正义:文学影视中的法律文化》

本书以经典文学作品和热门影视剧为研究素材,以法律史和法律文化为学术底色,发掘经典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法治元素,解开其中不为人知的法律文化谜题。如通过《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探讨中国古代与身份、婚姻、家庭有关的法律建制和法律实践;借助影视剧《清平乐》《鹤唳华亭》《长安十二时辰》等探讨中国古代与政治、行政有关的法治安排和法律实践。本书在解读文学经典的同时普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让读者可以具象化地走近古人的法律世界,体会古人的法律情感和法治理想,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法律文化。

图片

《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

本书是一部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专著。中国的财产继承,过去大多以男子为研究对象,但古代男子的财产继承权利变化较少,因此这种研究呈现的主要是一幅静态的图画。本书将研究焦点转向妇女,分析了从宋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财产权利所经历的重要变化,展现了一幅关于财产权利大相异趣、动态变化的图画。只有研究中国妇女财产权利的变化,我们对传统中国财产权利作为一个整体的重大变化才会有更完整的理解。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论著,它改变了我们对历史上中国妇女财产权利的看法,也拓宽和推进了我们对中国财产继承的认识。

图片

《1903: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本书以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再现了苏报案全过程,从小叙事抽丝剥茧,以大视野审视清末司法转型,阐明苏报案个案力量推动中国近代化法治前行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作者从法制史、新闻史等多学科角度切入,运用跨学科视野,立体考察苏报案,精剖细缕其引发的中外制度、思维层面的碰撞及反思,并在学理上提出了“司法是一种变量之和”等新观点,从而揭示出事件所蕴含的法律、政治、社会、历史意义。

图片

《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图片

《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

本书从法律社会史角度解读《红楼梦》,聚焦十二位(类)女性角色,对应十二个清代法制问题,整理与《红楼梦》中事件类似的清代司法案例,剖析清代女性困境的制度性原因,考察了清代性别、家庭、法律、政治间的互动与演变。作者综合多重视角,立足“法学与文学”研究路径,聚焦人口拐卖、生育、财产分配、官员考核等社会议题,分析了《红楼梦》作者及书内女性角色如何受到当时礼教与法律的限制、如何做出反抗与批判,展示了清代法律与社会的风貌。

图片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图片

这几本作品共同体现了当代法律史研究的关键转向:从对规范文本的单一阐释,迈向对法律与社会互构关系的多维实证解析。它们并运用互补性的研究方法,确证了法律意识与实践的具体应用,始终深植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与集体认知结构之中。它们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为理解法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观察窗口与严谨的分析基础,推动了法律史学科从制度史向文化史的拓展。



编辑:青柠、黄予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