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061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清晨六点,兰州张掖路步行街的青石板路上还凝着层薄薄的露水。78岁的王福生推着锃亮的老式自行车走过过街楼,车筐里的保温桶冒着丝丝热气,刚出炉的灰豆子在桶里轻轻晃动——这是他在这条街上营生的第52个年头。此刻,街对面的网红奶茶店正卸下最后一块挡板,年轻店员用酒精棉片反复擦拭着玻璃门把,两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在淡金色的晨光中悄然重叠。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137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从商业心脏到繁华渐褪
这条全长840米的步行街,自清末民初便是兰州城的商业命脉。1928年冯玉祥督甘时铺设的水泥路面,曾见证过马帮驼队的铜铃声与洋行商人的雪茄烟味交织成趣。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百货大楼创下日客流量30万人次的纪录,柜台里的蝴蝶牌缝纫机与上海产手表,是几代兰州人攒钱也要拥有的消费图腾。当时,张掖路步行街的商业面积达5.2万平方米,300余家商户鳞次栉比,从绸缎庄到五金铺一应俱全,年销售额高达8.6亿元,稳稳占据兰州城区商业销售额的23%,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商业心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131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153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转折发生在2010年后。随着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在城市边缘崛起,这条老街逐渐显露出疲态:空中交织的电线像一张张灰色蛛网,老字号店铺以每月两家的速度撤离,松动的地砖在雨天积成一个个小水洼,年轻人更愿意花20分钟车程去三公里外的新商圈。2019年兰州市商务局的调研显示,张掖路商户年均换手率高达47%,空置率较五年前上升21个百分点。彼时,步行街上的老字号从鼎盛时的42家锐减至15家,商业面积缩水至3.8万平方米,客流量同比下降45%,年销售额跌至3.2亿元,曾经的商业核心正在被新兴商圈不断蚕食。
商业式微下的居民失落
“以前来这儿逛街,总觉得脚下坑坑洼洼的,下雨天得踮着脚走,生怕溅一身泥。”家住贡元巷小区的56岁市民刘桂兰掰着指头数着,“店铺也都是老样子,卖的东西十年不变,逛半小时就想打道回府。那时候宁愿多花两块钱坐公交去西关什字,也不爱来这儿。”
住在步行街旁木塔巷的62岁退休教师陈建国,对当年的萧条记忆犹新:“那会儿晚上七点多就没人了,路灯忽明忽暗的,我们老街坊都不爱往这边走。最心疼的是那些老铺子,开了几十年说关就关,看着心里不是滋味。”
28岁的新媒体编辑张萌对此深有同感:“改造前的张掖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太‘素’了,除了几家老商场就是杂货店,连个能打卡拍照的地方都没有。朋友聚会选这儿?那得是关系铁到不怕没话题聊。”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171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深度改造以唤醒商业老街
“不是没试过改造,但总像隔着层纱。”负责步行街升级工程的城关区住建局副局长李敏坦言。2016年的那次翻新,投入的800万元只够更换路灯和地砖,却没能解决停车难与业态老化的核心问题,半年后便恢复旧貌。真正的破局始于2021年启动的“城市更新三年计划”,这次3.8亿元的改造资金中,42%专项用于基础设施重构,相当于给老街做了一次彻底的“心脏搭桥手术”,同时也着重投入到文化挖掘与文旅活动策划中。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26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29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抓紧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在文化挖掘方面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对兰州城隍庙明清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修缮,不仅修复了受损的梁柱、壁画,还在其中增设了民俗、非遗展馆,展品数量达300余件,涵盖了从清代到现代的各类民俗物品和非遗作品。其次,专门开辟了“兰州非遗文化长廊”,依次展示兰州刻葫芦、红古黑陶、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等15项非遗项目,每个项目都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和实物展品,还安排了10余名非遗传承人每周定期在此进行现场演示,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制作过程,甚至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简单的制作工序。此外,还深入挖掘街面老字号的历史故事,为42家曾经的老字号制作了历史展板,悬挂在其原店铺位置附近,讲述品牌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色产品,让游客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27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237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走进如今的步行街,最惊艳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改造:地下3米处新建的综合管廊像条银色巨龙,将12类管线整齐收纳;路面铺设的西班牙进口防滑石材,每块都刻着专属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2022年3月15日施工班组的验收记录。更巧妙的是空间重构——在保留6棵百年国槐的前提下,1.5米宽的步行道拓展出舒适的通行带,12处休憩驿站采用榫卯结构可拆卸设计,旺季时能容纳200人同时歇脚。全街新装的61盏路灯和景观灯,傍晚六点准时亮起暖黄色光芒,为夜间经济和文旅活动开展铺就了明亮底色。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246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创新业态激发新活力
业态调整则暗藏着老带新的巧思。改造方没有简单驱逐老商户,而是通过租金补贴(最高达30%)引导其升级。王福生的灰豆子摊如今配上了智能收款屏和真空包装机,日均销售额从改造前的800元增至2300元,周末甚至能突破4000元。同时引入的28家新商户中,非遗工坊占比达43%,95后创业者李雪的剪纸体验店,周末日均接待客流超200人,她设计的“兰州牛肉面”主题剪纸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改造后,步行街的业态结构完成了华丽转身:传统零售占比从65%降至30%,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等新兴业态则从20%跃升至55%。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348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文旅活动策划上,步行街更是精彩纷呈。每年春节举办 “张掖路新春庙会”,为期15天,设置了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特色美食展销等板块,邀请了20余支民俗表演团队,每天表演兰州鼓子、太平鼓等节目不少于5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2024年春节庙会期间客流量达85万人次。端午节期间推出“端午龙舟文化节”,虽然身处内陆没有真的龙舟赛,但通过举办龙舟模型展览、讲述龙舟文化故事、包粽子比赛等活动,让游客感受端午氛围,2023年端午节当天客流量较平日增长180%。此外,每月还会举办“老街文化市集”,汇聚各类文创产品、手工艺品摊主,以及街头艺人进行音乐、魔术等表演,每次市集都能吸引超3万人次参与。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338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市民眼里的老街新生
“现在的张掖路真是大变样了!”刘桂兰拎着刚买的油果子笑着说,“你看这路面平得能照见人影,晚上灯光一亮,老槐树都透着精气神。多了好些卖手工艺品的小店,还有那么多文化活动,我和老姐妹们能逛一下午,累了就去驿站喝杯茶,舒坦得很!”
陈建国每天傍晚都会带着孙女来散步:“以前是躲着走,现在是盼着来。你看这老城隍庙修得多精神,孙女最爱去非遗长廊看捏面人,我就爱在槐树下跟老伙计们下棋。这条街活过来了,我们这些老街坊的日子也跟着热闹起来了。”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342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张萌的朋友圈里,每月至少有三条定位在张掖路:“现在这里成了我们的宝藏打卡地,非遗工坊能亲手做刻葫芦,文创店有兰州元素的潮玩,上周还赶上了街头魔术表演。周末约上朋友来这儿逛吃拍照,参加各种文旅活动,朋友圈点赞数都翻倍了。”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3292.jpg" alt=""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数据最能印证老街的新生:2023年国庆期间,张掖路客流量达187万人次,较改造前同期增长210%;商户平均坪效从1.2元/㎡/天提升至3.8元;更重要的是,35岁以下客流占比从31%跃升至67%。如今,步行街年客流量已突破1200万人次,年销售额回升至9.8亿元,商业面积恢复至5.0万平方米,320家商户共同奏响热闹的市井交响曲,重新成为兰州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的重要象征。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494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暮色渐浓时,捏糖人的老手艺人正用铜勺在青石板上勾勒出孙悟空的轮廓,街对面的年轻主播举着手机喊着“家人们看过来”。王福生收拾摊位时,看着孙女在“百年张掖路”网红墙前摆着姿势拍照,忽然想起1971年刚摆摊时,这里的路灯还是昏黄的白炽灯,照得人影忽长忽短。如今LED灯带勾勒出老字号牌匾的新轮廓,他摸出智能手机,给远在深圳的儿子发去视频:“来看看,咱这条街,真的又活过来了。”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201041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