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权益保护的基础单元。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沟通不畅,情感供给不足,家庭监护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护的实质化,往往会使未成年子女陷入一种事实上的无监护状态。针对这些问题,互助县人民检察院积极践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帮教方针,针对受理案件中的罪错未成年人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全周期管理的亲职教育服务。2023年以来,互助县检察院共受理涉罪未成年人案件12件30人,组织开展亲职教育21件50次。亲职教育活动成为罪错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亲职教育改善家庭关系
一年来,互助县人民检察院积极开展亲职教育,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引导父母对家庭关系产生正面的影响,家长在参与亲职教育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和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通过组织《亲职教育“未”爱指引》、《“唤醒”缺位家长》、《牵手共成长》 、《“守护”希望 亲职教育》等系列活动,家庭关系朝向积极方向发展,亲子之间的话语明显增多,不再保持以前无话可说尴尬境地,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更多优势、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达到了双向沟通。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互助县人民检察院罪错未成年人亲职教育工作综述"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3%2F1206%2Ff3351116j00s5812x002ic000u000k0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亲职教育减少亲子冲突
父母们通过学习有效的家庭教育技巧,更好地解决家庭中的问题和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我院通过《爱的正确打开方式》、《“妈妈话‘疗’”》、《孩子成长路 爸爸教育不缺位》、《做智慧父母》、《你我共成长》等亲职教育主题的开展,指导罪错未成年父母实用、高效是家庭教育技巧,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罪错未成年身心健康成长。
亲职教育提升幸福感
亲职教育可以提升家长的育儿自信心和满意度,增强家庭内部的幸福感和凝聚力。我院通过开展《“未”爱花开》、《了解家庭环境 关注亲子关系》、《幸福密码 与你相伴》、《爱不缺位》以为主题的亲职教育,跨越隔代鸿沟,促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有效提升父母和子女幸福感,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亲职教育修复家庭裂痕
为罪错未成年人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网络服务。开展家长个案访谈、亲职教育小组、家庭治疗沙龙,调动家长对改变家庭关系,提升监管教育能力的意愿与动力。提供适合该家庭的亲子教育文章课程及其他专业服务资源,提升家庭应对困境的动机,修复家庭关系,支持家庭成员,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优化健康的家庭支持环境。
亲职教育不仅是解决罪错未成年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之一。我院通过开展罪错未成年人的亲职教育活动,即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走上正道,实现自我价值,也帮助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缓和与子女的冲突矛盾,加强家庭的支持。
下一步,互助县人民检察院将从以下四方面开展亲职教育工作,促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见效。一是重视与监护人的对话。在办案中,除注重与涉案未成年人沟通外,预留“家长时间”,以案件以外的视角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平时表现,就孩子所涉案件及后续管教、对刑罚的心理预期等方面进行释法说理。二是做深做细社会调查,逐案分析了解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涉案的关联性,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亲职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或发送督促监护令。三是突出个性化指导。每个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创造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在办案当中深入分析案发背后家庭教育的症结,根据不同情况及需求制定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家庭是维系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亲情关系的纽带,是培养和塑造未成年人思维、习惯、道德、情感、性格、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基石。有效的家庭监护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涉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家长能够切实承担日常监护和特别保护职责,有效发挥家庭监护功能,涉罪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家庭的接纳、关爱、监管、教育和保护,无疑都会对涉罪未成年人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监护人不能切实承担日常监护和特别保护职责,无法落实家庭监护功能,涉罪未成年人得不到家庭的接纳、关爱、监管、教育和保护,则会给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和再社会化带来严重障碍。(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