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传播往往悄无声息,而个人健康监测就像“第一道防线”,既能及时发现自身潜在风险,也能避免病毒扩散给他人。尤其在传染病高发期,做好个人健康监测,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
一、传染病监测,个人是关键。
1、切断传播链的“早”字诀:很多传染病在潜伏期或初期就有传染性,比如新冠、流感等,及时监测体温、症状,能尽早发现并隔离,减少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传播机会。
2、保护自身的“预警器”:通过监测,能第一时间察觉身体异常(如发热、咳嗽),尽早采取防护和就医措施,避免病情加重。
3、共筑群体免疫的“螺丝钉”:每个人的认真监测,汇聚成群体的健康屏障,降低传染病大规模传播的风险。
二、个人健康监测,重点看这些。
1、体温监测:发热是多数传染病的典型症状,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如早晨、晚上)用体温计测量,记录体温变化(正常腋下体温36-37℃,超过37.3℃需警惕)。
2、症状监测:关注是否出现与目标传染病相关的典型症状,比如:
- 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新冠):咳嗽、咽痛、乏力、鼻塞、流涕等;
- 消化道传染病(如诺如病毒感染):呕吐、腹泻、腹痛等;
- 其他:皮疹、头痛、肌肉酸痛等。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8/26/115938622.jpg" />
3、接触史记录:若曾到过传染病高发地区、接触过确诊/疑似病例,需详细记录接触时间、地点和方式,便于后续追溯和判断风险。
三、特殊情况加强监测。
1、传染病流行期间去过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后,建议增加监测频次;
2、身边出现传染病病例时,至少连续监测最长潜伏期(不同传染病潜伏期不同,可参考官方指南)。
四、发现异常,这样处理更科学。
1、立即自我隔离:若出现发热、相关症状或有高风险接触史,马上居家隔离,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不外出。
2、及时报告与就医:主动向社区、单位报告情况,根据指引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时配合进行传染病隔离。
3、不隐瞒、不恐慌: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监测记录和接触史,配合检查和治疗,恐慌无济于事,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传染病防控,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做好个人健康监测,看似是小事,却是守护健康的“大事”。从每天的一次体温测量、一次症状自查开始,为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助编:李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