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今年暑假,佛山大学管理学院稻香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黄鹤的带领下,走进江门台山市斗山镇横江村,开展“红桥新韵——红色文旅品牌赋能横江村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挖掘—创新—赋能”为路径,用专业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稻香实践团立足横江村红色文化与侨乡禀赋资源,开展多次会议,制定三大核心目标:通过“七一”晚会、红色宣传片、特色墙绘等载体整合28座侨乡洋楼,构建全链条体验;借助新媒体直播、短视频发布等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侨胞故事立体传播;以“洋楼改民宿”为切入点,联动餐饮、农产等产业,探索“红色教育+农耕体验+文创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深度调研 聚焦侨红文化精髓
怀揣着美好愿景与热情,稻香实践团抵达横江村,第一时间与横江村委会主任黄伟明、横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鹏举等召开座谈会,明确横江村发展需求与实践方向。黄伟明向实践团介绍了横江村的基本情况与发展需求,希望实践团成员们发挥各自优势特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实践团成员则阐述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规划,计划通过入户访谈、影像记录、文创设计等多元方式盘活横江村侨红资源,助推横江村高质量发展。
在黄伟明的带领下,稻香实践团成员走访慰问了多位侨眷老人,并通过口述记录华侨漂洋过海的奋斗历程、洋楼建造的匠心及战争时期的庇护故事,梳理出侨乡建筑作为“历史丰碑”与“情感纽带”的双重价值。
稻香实践团重点参观了横江村内部分保存较好的书室洋楼。成员们认真观摩这些古朴典雅的建筑并详细记录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彩色玻璃与花阶砖的美学设计、墙身弹孔与枪口的历史印记等内容,为后续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创新实践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稻香实践团结合横江村的侨红文化与特色建筑,充分考虑传播性与实用程度,设计出明信片、冰箱贴、帆布袋等多元文创产品。如利用光栅卡二次变化的特点,将洋楼线稿与实景嵌入光影变换中,当卡片反转时,即能欣赏建筑美学结构,又能展现历史实景,让静态文物成为会讲故事的“活教材”。
恰逢“七一”,横江村党总支部联合村舞蹈队、稻香实践团共同筹备“迎七一”晚会。除积极参与舞台表演外,实践团的两名成员担任了主持人,以青春活力串联歌舞、朗诵等节目,传递红色情怀。团队还化身“技术后盾”开启微信视频号直播,吸引超2000人观看,获9万次点赞,其中不乏海外横江村华侨“云端”共忆乡情。
此外,稻香实践团还为横江村的儿童开设文创公益课堂,以纸质书签为载体,通过彩笔勾画、干花卡片拼贴等方式,让泥土气息与童真想象碰撞出独特的乡村记忆。
持续赋能 助力乡村长效发展
实践期间,团队结合调研成果与横江村“洋楼改民宿”的发展规划,初步形成文旅融合建议方案。
为更直观展现横江村魅力,实践团制作了宣传讲解视频《美丽横江好风光》。视频以航拍镜头俯瞰横江村全景,串联牌坊、洋楼群、黄新波版画艺术园、稻田等标志性场景,三位学生导游通过实地行走解说,生动呈现侨乡建筑的中西合璧美学与红色历史印记。该视频为横江村打造了直观的“视觉名片”,也为后续文旅推广积累了核心素材。
回首遗憾 风雨间自有回甘
这场实践,是16名大学生用专业赋能乡村的旅程,是一代青年对“何为有意义的人生”的回答。他们用光栅卡让洋楼“开口说话”,用直播让海外游子“望得见乡愁”,用雨中的歌声让乡亲们看见:年轻一代,从未缺席这片土地的未来。
最难忘的并非愿景皆成画卷,而是泥泞里愈发清晰的脚印。墙绘计划因雨搁浅,“七一”晚会在暴雨中三度中断……然而,当舞台灯光刺破大雨,村民阿姨坚持跳完《幸福中国一起走》的最后一拍,实践团成员举起手机灯光与2000余名观众隔屏齐唱《我的祖国》,直播间“等雨停,继续唱”的弹幕如潮水奔涌。那一刻,雨水混着歌声,屏幕内外的心跳同频共振:乡村振兴从不是完美的演出,而是风雨里依然向前的脚步。
团队成员们说,这些未完成的规划、雨中的坚持,恰恰让青春懂得: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把事情做圆满,而在于敢在泥泞中刻下脚印。
目前,稻香实践团已完成实地工作,后续将持续对接地方需求,以专业所学推动侨红资源转化,助力横江村高质量发展。
文|记者 黄松炜 通讯员 林增曼 叶昕洼
图、视频|佛山大学稻香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