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028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网易甘肃】在甘肃山丹县城南门外,艾黎与何克陵园静静矗立,松柏环绕,庄严肃穆。这座陵园里,长眠着两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他们远渡重洋,从新西兰和英国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和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跨越国界的大爱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169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路易·艾黎:工合运动的“播种者”,抗战物资的“输送者”
路易·艾黎于1897年出生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1917年,20岁的他加入新西兰远征军,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残酷的战争让他深刻体会到和平的可贵。1927年,艾黎踏上中国的土地,先后在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消防处任督察,后担任工厂安全督察长。1932年,经史沫特莱介绍,他与宋庆龄相识,并组建了外国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员有史沫特莱、斯诺、马海德等。这些国际友人通过学习,纷纷以不同方式投身中国革命和抗日实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工厂遭到极大破坏,工人失业,流离失所。全国工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沪宁杭地区,一旦被日军完全占领,中国抗战将面临更大困境。转移、疏散工厂,组建新的适应战时的工业合作社迫在眉睫。在宋庆龄、周恩来等人的支持下,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简称“工合”)在武汉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担任行政院负责工合事务的技术顾问。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艾黎组织将武汉64家企业迁至宝鸡。宝鸡毗邻西安、延安,这些企业得以重新复工生产,不仅保存了工业设施,还安置了大批失业工人,所生产的棉纱、棉布、军毯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198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路易·艾黎给内燃机专业学生讲内燃机构造与原理
工合成立后,在多地建立办事处,负责工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合作社口号是“努力干、一起干”,兴办的小厂涵盖机械、化工、面粉、造纸、纺织等多个领域。因其规模小、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投资小、见效快,且便于隐蔽、转移,能有效避开敌人轰炸,所生产的产品又涵盖民用军需诸多方面,工合事业迅速发展。到1940年10月,短短两年间,已在全国16个省建立2400多个各类合作社,从业人口约2万人。艾黎曾三次前往延安,工合事业得到毛主席的肯定,也因此,工合成为能在国共两党统治区域都存在和发展的组织,有力地支持了全面抗战。在通信、交通设施落后的情况下,艾黎不辞辛劳,跑遍中国大部分地区,行程2.4万多公里,他乘火车、搭汽车、骑马,甚至骑自行车,不畏艰险,克服无数困难,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物资调拨到最需要的地方,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154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乔治·何克:从记者到教育者,与中国人民的“亲情羁绊”
乔治·何克1915年出生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的一个小镇,是哈彭登圣乔治学校的优等生,1937年从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成为《曼彻斯特卫报》的一名自由记者。同年,23岁的何克来到中国,亲眼目睹被日本人占领的上海以及战乱中的悲惨景象,他被中国人民的遭遇所触动,“我不能丢下这些人们”,于是决定留下来,实地了解中国人民面临的问题。他一面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学习中文,一面报道中国的真实情况。何克来到汉口时,史沫特莱得知路易·艾黎正为“工合”事业奔波需要人手,便将何克推荐给他。起初,艾黎觉得何克年轻幼稚,不确定他能否在中国的混乱局势中安身,但在他欢快的举止背后,也感受到了一种坚韧和刚毅。几个月后,何克从北京路过宋家庄时患了伤寒,得到了新西兰教会派来的护士凯瑟琳·霍尔的照料,霍尔还曾冒险将急缺药品送给白求恩。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159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何克病愈后在八路军待了一段时间,随后南下到宝鸡“工合”办事处,被任命为视察员,并将所见所闻向国外报道。何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合”工作,给母亲写信说“现在是我为中国工作的时候了”。他先后担任“工合”的秘书兼视察员,足迹遍布乡村、县城,到1941年,“工合”已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抗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此期间,何克还陆续向国外发表许多抗日见闻,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在决定投身“工合”之前,何克曾去过延安,虽仅停留一周,却对延安精神感受颇深。他看到各个阶级的大批青年从全国各地,甚至从新加坡、马尼拉、新西兰和夏威夷等地被吸引到延安,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艰难,但无一不投入抗战,这种精神让他对共产党肃然起敬。1945年,他著的《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书中描绘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坚持生产的动人画面,深入阐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未来走向的信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299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这是甘肃山丹培黎学校收藏的《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
培黎学校:战火中的“育人摇篮”,两人精神的“延续载体”
1942年,艾黎被撤销行政院工合技术顾问的职务,被赶出工合总部。但他没有气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创办培黎学校便是他在抗战后期具有战略意义的壮举。同年,艾黎把担任西北工合秘书的何克调到位于秦岭南部的小镇双石铺,担任培黎学校的校长。何克到任后,陆续招收了60余名贫苦和战争难民子弟入学。他利用嘉陵江的水作动力,兴修纺织厂、机械厂,亲自带领学生、工人一起劳动,毫无英国绅士的架子。到1944年,学校初具规模,逐步完善了半工半读的教学秩序。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校内常常传出欢乐、雄壮的抗日歌曲,学校办得生机勃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291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培黎学校的学生在上课
在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年代,何克深入百姓疾苦,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亲情。何克在山西太行八路军根据地采访时,认识了共产党员聂长林,聂长林是辽宁人,有四个儿子。由于孩子的母亲病重,无奈将孩子送到孤儿院,何克和艾黎不仅亲自送她去医院救治,还把孩子们从孤儿院接回了家。何克给孩子们洗澡、买新衣服,后来孩子的母亲病逝,艾黎带着孩子回到双石铺,长期和何克住在一起。就这样,三种不同国籍的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解放后,老大聂广淳写了一本回忆录《我们四兄弟的两位异国父亲》,记录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父爱。
1944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双石铺培黎学校决定迁往山丹。何克带领学生将机器化整为零,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历时数月,终于将学校设备和学生安全运抵山丹。到达山丹后,何克亲自带领学生修建废弃的房屋,将其改造成教室、宿舍和实验车间,使教学秩序很快恢复正常。为了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他还把家里寄给他的钱都捐助给了学校。然而,不幸却突然降临。1945年7月,何克在和学生打篮球时碰破脚趾,因感染破伤风,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没能得到有效治疗,最终与世长辞,年仅30岁。临终前,他让身边人朗读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并用颤抖的手写下:“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何克的离去让全校师生悲痛万分,孩子们把书写有自己姓名的校旗放入棺木,围着坟墓唱起校歌,行三鞠躬礼与他告别。艾黎和同学们把何克埋在了南门外的一小块空地旁,希望他每天能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并把这一天定为节日,每到祭日,学生们便带着好吃的饭菜坐在何克的墓前给他唱歌,这样的纪念日活动一直持续到1953年艾黎定居北京。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2912(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精神不朽:跨越国界的大爱,永垂青史的丰碑
何克去世后,艾黎继续坚守培黎学校,将何克的遗愿传承下去。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和工合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1987年,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根据他的遗愿,1988年4月,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何克陵园内,陵园更名为艾黎与何克陵园。艾黎与何克陵园呈仿西式建筑风格,坐东朝西,与南湖公园相邻。正前面是大理石贴面的照壁,外面嵌有楚图南书写的“艾黎与何克陵园”园名,里面镶嵌着邓小平题词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陵园中间是一个多角的五级台阶平台,平台南北的两座墓分别是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墓。墓后正中矗立着一座高7.6米的纪念碑,正立面呈桃形,下部圆龛内镌刻着“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象征着山丹人民和两位国际友人深厚的情意。如今,这里已成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享誉国内外的人文景点,每年都有不少外国朋友,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的友人,前来瞻仰凭吊,缅怀他们的同胞和亲人。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gzxfg.cs-ej.cn/file/upload/202509/04/101432182.jpg"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艾黎与何克,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国家,却怀着共同的信念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投身于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设事业。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热血,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故事,是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早期实践,他们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跨越国界的大爱,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正如邓小平所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也将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为了和平、正义与发展,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