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经贸代表团近日在瑞典,结束为期两天的关税问题磋商。从双方会后表态来看,这场谈判呈现出典型的"共识与分歧并存"特征。

【中美第三轮谈判落下帷幕】
中方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并就此前达成的关税缓冲机制达成展期共识。然而"继续推动"的谨慎措辞,以及未宣布新的延期决定,暗示着谈判桌上依然暗流涌动。
美方代表团的表态同样耐人寻味。财政部长贝森特虽然称赞会谈"非常富有成效",却明确表示最终决定权在特朗普手中。从双方表态可以看出,此次中美交锋十分激烈。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特朗普后院突然起火,他引以为傲的"贸易外交",在其他战线接连遭遇挫折。
日本政府近日对其承诺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计划作出实质性修正。据财联社报道,日方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公开澄清,该基金中仅有1%-2%属于直接投资,其余均为贷款性质。

【日方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澄清协议内容】
日本方面的"技术性调整"直接抽空了该协议的实际价值。贷款需要还本付息的性质,与直接投资存在本质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双方至今仍未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仅靠白宫发布的情况说明书维持表面共识。
无独有偶,欧盟方面也对美欧贸易协议作出了类似修正。美国"政客"网站披露,欧盟官员在协议达成后立即澄清,所谓6000亿美元追加投资,完全依赖私营部门自愿,欧盟机构既不提供担保,也不承担任何强制义务。这种"事后退烧"的做法,使得这份协议沦为没有约束力的意向声明。
欧盟委员会高级官员的坦白令人玩味:6000亿美元的数字只是基于与企业的事前沟通估算,既无实施时间表,也无保障机制。这意味着,这份被特朗普高调宣传的协议,实际上只是一张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欧盟也对美欧贸易协议作出了修正】
美日、美欧协议接连"缩水"的现象,暴露出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深层困境。这位以"交易艺术"自傲的美国总统,似乎更热衷于制造轰动性的头条新闻,而非构建可持续的经贸关系。其惯用的高压谈判策略,正在遭遇国际社会日益增强的"抗体"反噬。
这种外交困局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面对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施压,中国始终坚持原则立场,与务实态度相结合的策略。
在斯德哥尔摩谈判中,中方既展现出必要的灵活性,又在核心利益上坚守底线。这种稳扎稳打的作风,与特朗普华而不实的"交易艺术"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国际贸易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各国都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日本和欧盟对美协议的"后撤"表明,即便是传统盟友,也不愿为美国的单边主义买单。这种国际共识的转变,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中美经贸关系仍将充满变数】
展望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仍将充满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建立在虚张声势基础上的贸易政策,终将难以为继。
无论是5500亿还是6000亿的数字游戏,最终都要接受市场规律和实践的检验。对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才是应对变局的根本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国内基础正在松动,其引以为豪的"贸易成就"接连被证明含有水分,这势必影响国内的支持率。而中国稳健的经贸表现,正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理解和认同。

【特朗普那套已经行不通了】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坚持的多边主义理念和务实合作精神,恰恰是破解"特朗普式交易艺术"的最佳良方。当虚张声势遭遇求真务实,当短期表演面对长远规划,历史的天平终将向哪边倾斜,答案似乎已不言自明。
不过,我们仍需要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保持与美国的对话沟通,推动经贸关系重回正轨;另一方面深化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构建更加多元的经贸关系网络。
日本和欧盟的最新动向已经表明,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忍耐,已接近极限,这为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