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国北方多地开启了多雨模式,河北、内蒙古多地出现破纪录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我国北方共有19个国家气象站打破同期历史月极值,其中13个站点更是刷新历史极值。
未来三天(7月29日至31日),我国华东地区强降雨不断,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雨势猛烈。
暴雨季节,容易出现哪些疾病?
湿病
中医五脏应四时的理论认为,脾与长夏相应,夏季持续降雨,湿邪较甚,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喜燥恶湿之脾脏的阳气。《温热论》中提到“湿胜则阳微也”,无论是暑湿或湿冷之邪,都可导致“湿病”,出现痞满纳呆、恶心欲呕、大便溏泻、乏力倦怠、身体沉重等湿邪阻滞中焦脾胃气机的症状。
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夏季气温升高,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细菌、霉菌、病毒也容易滋生和繁殖,导致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等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皮肤病
暴雨、洪涝灾害后,也是各种皮肤病的高发期。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污水中,可能引起浸渍足、皮肤癣病、、皮炎等的发生或加重。
北京疾控紧急提示:
注意饮水安全
建议饮用开水、瓶装水,养成不喝生水的好习惯,禁饮带有颜色、带有异味(余氯或臭氧等消毒剂味道除外)、呈现浑浊的水。
食物和餐具防污染
切勿用雨水或被雨水污染的水清洗蔬果和餐具,着雨厨具、餐具要彻底清洗、消毒再使用。使用新鲜食材,处理食材要生熟分开,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剩饭、剩菜要冷藏,食用前加热要彻底。
各类食物“六不食”
强降雨天气温度高、湿度大,细菌、霉菌易繁殖,因此要做到各类食品“六不食”:
专家建议辅助防护
适当吃点蒜
生蒜瓣(每日2-3次,每次1—3瓣)或烹饪中加入大蒜,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花椒煮水喝
每日两次,每次约0.5克(20粒左右)花椒煮水或泡水饮用,有助于预防肠道问题。
马齿苋、绿豆汤
煎汤饮用,对预防感染有一定辅助作用。
腹泻生病,饮食清淡
如不幸出现腹泻等症状,急性期应适当禁食,恢复期务必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严格忌油腻荤腥。
姜红茶
取适量生姜切碎,加入红茶中煮沸,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红糖或蜂蜜,煎煮5~10分钟后饮用。可防治风寒湿感冒。
绿豆汤
取适量绿豆、赤小豆、薏苡仁,加入少许冰糖及适量的净水将其煮至软烂后服用。可清热化湿解毒,防治湿热腹泻。
中药茶饮
取藿香、佩兰、香薷煎水代茶饮。可解暑化湿、和中醒脾,防治因暑湿引起的胃脘痞满、呕吐腹泻等症状。楂荷消脂茶、乌梅荷叶饮均可选择。
中医灸法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艾灸足三里、关元、丰隆、气海、命门、中脘等保健穴位。可温阳驱寒,激发人体阳气,增强抗邪能力。
运动功法
选择清晨或傍晚时选择太极、八段锦。轻度运动即可,微微出汗最好,大汗耗气伤身。
暴雨天要谨慎出行
如需外出,要做好安全和健康防范。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姚彦提醒:
为预防皮肤病发生,要尽量降低接触污水的频率,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换洗贴身衣物,注意皮肤褶皱部位局部清洁,保持局部的干燥、透气,不与他人共用拖鞋等物品。
如果不得已要涉水,涉水前在双腿涂上防水油膏,尤其是趾间,并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
涉水离开后,第一时间擦干身体,并检查是否有伤口。处理伤口时,先清除伤口上可能附着的污物,可用医用生理盐水冲洗,也可用瓶装水或煮沸过的凉水冲洗,并用碘伏消毒,创可贴或纱布包扎。如果伤口较大、较深或存在异物,在初步冲洗后应及时就医。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中医药报、北京中医医院、江苏中医药等)
聚焦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发布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补贴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53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 姬薇
本期编辑:窦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