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将焦点转向了乌克兰。2025年1月7日,他在位于佛罗里达海湖庄园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增加到5%。这一要求让人感到荒唐,因为美国自己仅仅将军费占GDP的3.4%,而波兰等最积极的国家也不过勉强达到4.12%。面对这一要求,欧洲各国陷入了困惑,显然,特朗普此举就是要迫使他们购买更多的美国武器,为美国军火工业创造利润。
根据数据显示,2024财年,美国对外军售金额超过800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了300多亿,甚至有35个州分别获得了合计417亿美元的军火合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23年的收入为676亿美元,利润达69亿;雷神公司收入6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随着俄乌冲突爆发,这些军事公司股价暴涨,洛克希德的股价上涨了13%,诺思罗普·格鲁曼涨幅达到了13.4%。特朗普显然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让欧洲国家为美国军工企业填满口袋。
在乌克兰方面,特朗普显然早已制定好了自己的计划。2025年2月14日,美乌两国开始探讨能源合作的可能性。初期双方的讨论内容是,美国将提供技术和资金,共同开发乌克兰的石油、天然气和稀土资源,且利润将共享。起初,这个提议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合作,乌克兰也未曾过多关注,认为这只是正常的贸易往来。
然而,事态很快发生了转变。2月21日,美国提出了新条件,要求乌克兰将一半的资源收益交给美国,同时成立一个由美国完全控制的基金。事实上,这个基金就是美国让乌克兰“出力”,然后让他们把成果拿走。更加让人震惊的是,早期的草案要求乌克兰投资5000亿美元,相当于乌克兰2023年GDP的三倍。若按当年11亿的资源收入计算,乌克兰需要几百年才能攒够这笔钱。面对这一不合理的条款,乌克兰官员完全傻眼,直接表示无法接受。
到了2月28日,美乌双方原本计划签署一份关于稀土矿产的协议,但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泽连斯基飞到华盛顿,希望能得到美国更多的支持,然而特朗普却坚决要求50%的资源收益分成,最终协议彻底破裂。泽连斯基愤怒地离开,留下了一地的尴尬。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终于明白,特朗普根本不是真心想帮助乌克兰,而是将乌克兰视为一个提款机,试图以此赚取资源。尽管在外部压力下,美国撤回了要求乌克兰注资5000亿的条款,但50%的收益分成依然没有改变,特朗普的资源掠夺本质显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3月19日,特朗普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要求。在一次电话中,他提出,美国要“拥有并管理”扎波罗热核电站。乌克兰当即回应,这是他们的领土和核电站,无法接受这一提议。这一事件让乌克兰彻底看清,特朗普根本不是来与他们合作的,而是想要抢占乌克兰的资源。在乌克兰资源本就紧张,且正在战争中生死存亡的时刻,特朗普这一刀下去,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朗普的目标不仅仅是乌克兰的资源,他同样关注着军火生意。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的军火企业从中受益匪浅。过去几年里,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超过了560亿美元,但大部分资金并未到达乌克兰,而是流入了美国军工巨头的口袋。根据国防部的文件,417亿美元的军火合同分布在35个州,带动了美国军工企业的盈利暴增。
2024财年,美国的军售额飙升,背后主要受益于俄乌冲突的推动。特朗普看准了这一商机,于1月7日公开要求北约提高军费支出。到了6月25日,在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上,欧洲各国最终同意在2035年前将军费提高至5%。这笔钱很大一部分将用来购买美国的武器。特朗普通过这一手段,不仅让欧洲国家为美国军火企业买单,还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与北约秘书长吕特会晤时,突然对俄罗斯提出了严厉的要求,要求俄罗斯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否则美国将对俄罗斯出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并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爱国者导弹。听起来,特朗普是在推动和平的进程,但细究起来,却有许多疑点。如果他真心希望战争停下来,为什么不直接停止军援?为什么不使用军事手段,而是选择用关税进行威胁?答案其实非常简单:特朗普并不希望战争结束。他需要的是一个“不冷不热”的局面,既能持续供给军工企业订单,又不会让局势彻底失控。
特朗普与普京的几次通话,看似在谈论和平,实则毫无实质性进展。到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关于停战的任何迹象都没有出现。这充分说明,特朗普的和平呼声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战争赚取巨额利润,同时顺手抢占乌克兰的资源。在普京的通话中,特朗普可能也是在拖延时间,让战争继续为美国的利益服务。
这一切的操作,特朗普做得相当精妙。他左手抢夺乌克兰的资源,右手售卖军火,嘴上则大喊和平。乌克兰最为痛苦,不仅要在战场上生死搏斗,还得把家底交给美国。欧洲同样难以避免,被迫增加军费,国内也因为这一决策产生了激烈争议。唯一受益的,是美国的军工企业和能源公司,它们赚得不亦乐乎,而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充当着一个“生意总统”的角色。
到了5月1日,美乌终于签署了一份软化版的矿产协议,协议中并未提及安全保障,美国从中拿到了一部分资源利益,泽连斯基对外宣称双方达成了平等协议,但显然乌克兰作出了不少妥协。尽管北约的军费目标已经设定,但欧洲国家内部意见分歧,西班牙等国明确表示无法跟上这个步伐。
7月23日,特朗普的50天通牒期限已过9天,俄乌和平的前景依旧渺茫。第三轮谈判没有任何结果,俄罗斯继续拖延,而特朗普的威胁显然没有奏效。与此同时,乌克兰依旧面临俄罗斯的猛烈空袭。特朗普的“通牒”只是空话,而战争却没有停止,反而让美国军工企业的订单源源不断,2025年预计将迎来新一轮的销售高峰。
特朗普这一系列的操作,其核心目的就是让美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乌克兰被榨干,欧洲被迫掏钱,而美国则能坐收渔利。特朗普所谓的“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不过是竞选时的漂亮话,实际操作完全围绕着美国的利益展开。乌克兰成为最大受害者,在战争中拼尽全力,自己的资源却被美国吞噬;欧洲则在军费增加的问题上困扰不已,甚至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只有美国的军工和能源公司在笑,特朗普也继续扮演着“生意总统”的角色。